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9期:《园有桃》——举世皆浊我独清

    发布时间:2025-04-07 16:30:35  |  点击:76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9期:《园有桃》——举世皆浊我独清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读原诗(《园有桃》),总还是能够感到诗人之忧是从国政败乱中来。而如此之忧,在《小雅·祈父之什》里最是集中,最是深切。“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南山》)。大约“国既卒斩”的危亡之际,总会有一二清醒之士奋起疾呼,而那结果又必定是不为随俗浮沉的众人所理解,并且可能的是“忧心愈愈,是以有侮”(《正月》)。《黍离》说“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园有桃》说“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正是忧思者共有的悲哀。古人常以歌唱作为情感宣泄与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和诗词的融合,把内心的苦闷、孤愤、壮志或闲愁转化为艺术化的表达。这一传统可以说是贯穿中国文学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将情感艺术化的智慧,也提醒我们:也许真正的宣泄不是情绪的泛滥,而是赋予痛苦以美的形式。【相关内容】《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8期:《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

    发布时间:2025-03-03 15:00:16  |  点击:173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8期:《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诗》多用美玉喻君子。或缘于玉之温润晶莹、纯美无瑕的物理特质与理想化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例如,《卫风·淇奥》中赞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用玉的冶炼过程——切、磋、琢、磨,来比喻成为君子要多经磨砺,才能具备君子如玉一样的品性;《秦风·小戎》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用玉的温润比喻君子的温和品质。此外,《礼记·玉藻》中也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要求君子时刻佩玉,用玉的品性来要求自己。当然,这里美玉已被道德化,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属性。《汾沮洳》中,诗人将从事采菜的“贱者”与“公路”等达官贵族相比,褒前者而抑后者,这在春秋时代是颇不寻常的。用“美无度”的夸张、“美如英”“美如玉”的比喻手法赞美劳动者的高尚品德,末句忽然提出“公路”“公行”“公族”来作对比。虽然短短一句便陡然煞住,但诗人似乎将他褒贬爱憎的情绪都倾注在了这句中,给读者“曲尽有馀意”的回味。【相关内容】《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彼汾一方,...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7期:《葛屦》——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发布时间:2025-02-06 14:00:03  |  点击:259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7期:《葛屦》——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诗歌末句“是以为刺”点名作诗意图,这在《诗经》中为他诗所罕见。方玉润评曰:点名作意,又是一法。唐代白居易作《秦中吟》十首,于世上事“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其中“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重赋),“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伤宅),“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歌舞),“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等都是采用两相对照的方法,而且大声疾呼,毫不隐晦。这和《葛屦》笔法相似,当然思想的深度是后来居上。相关内容《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注释】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掺掺(xiān):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要:衣的腰身,作动词,缝好腰身。一说钮襻。襋(jí):衣领,作动词,缝好衣领。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提提:安舒貌。宛然:回转貌。辟(bì):同“避”。左辟即左避。揥(tì):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6期:《猗嗟》——美目扬兮,巧趋跄兮

    发布时间:2025-01-06 09:10:15  |  点击:305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6期:《猗嗟》——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猗嗟》是赞美一位貌美艺高射手的诗。对射手的容貌舞姿,诗中描绘了一种动态美。如“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同《卫风·硕人》中千古传颂的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出一辙,刻画出顾盼有神、栩栩如生的形象。对庄公射技的描写,则又有不同。第一章“射则臧兮”是虚写,第二章“终日射侯,不出正兮”是实写,第三章“射则贯兮,四矢反兮”是特写,层层递进,使人对其神乎其技的赞美逐渐达到高峰。方玉润说:“描摹庄公,如见其人。”相关内容《猗嗟》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注释】猗(yī)嗟:赞叹声。昌:美好的样子。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抑(yì):同“懿”,美好。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趋:急走。跄(qiàng):快步走的姿态。臧(zāng):好,善。名:借为“明”,面色明净。仪:射仪,射手在射箭之前表演射法的各种姿态。...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5期:《载驱》——行行重行行

    发布时间:2024-12-02 15:00:26  |  点击:366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5期:《载驱》——行行重行行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论《诗经·齐风·载驱》的艺术特色,可能要数叠字的使用了。后三章,每章四句,有三句用叠字。《诗经》中用叠字状物、摹声的,比比皆是。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灼灼状桃花之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依依尽杨柳之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杲杲为出日之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瀌瀌拟雨雪之状(雨雪瀌瀌,见晛曰消),喈喈逐黄鸟之声(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喓喓学草虫之韵(喓喓草虫,趯ti4趯阜螽)。当然他所举的例子都是运用得较为娴熟的叠字,所以刘勰评论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就是说,形容景物,既要写出物的神气形貌,又要揉进作者的感情心境。但《载驱》里叠字的应用,同刘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要求似还有距离。诗中之所以用了诸多叠字,恐与当时配合乐曲有关。《诗经》乐谱已失传,不妨想象拖长了声调歌唱的效果,岂不把哀姜故意拖拖拉拉的神态活画出来了吗?相关内容《载驱》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汶水汤...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4期:《敝笱》——对文姜的讽刺诗

    发布时间:2024-11-04 10:05:35  |  点击:572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4期:《敝笱》——对文姜的讽刺诗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诗中用了“如云”“如雨”“如水”三个夸张的明喻比文姜侍从人员的众多盛大。后人在文学创作中以云、雨、水喻众多的不可胜数,故今日看来不觉新鲜。但处在文学发展早期的《诗经》时代,能作此比拟,则应当说是很生动的创意。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物虽胡越,合则肝胆。”诗歌创作中的比兴,可以胡天越地毫不相关,但一经粘合,却有肝胆一样的密切联系,构成不似之似、不类之类的诗美效果。《诗经》中的比喻能抓住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比得贴切,给人鲜明的形象感,为后世大量袭用,体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相关内容《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注释】敝笱(gǒu):对制止鱼儿来往无能为力,隐射文姜和齐襄公的不守礼法。敝,破。笱,竹制的鱼篓。梁:捕鱼的水坝。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鱼篓),使鱼能进不能出。鲂(fáng):鳊鱼。鳏(guān):鲲鱼。齐子归止:文姜回齐国去。齐子,指...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3期:《​卢令》——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发布时间:2024-10-08 10:55:07  |  点击:886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3期:《卢令》——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春秋时代,人们爱好田猎,反映在《风》诗里,有《驺虞》《叔于田》《大叔于田》《还》,及此篇《卢令》。《毛序》对以上诸诗均有美刺之说,指此诗刺齐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后人多引《国语》《管子》《左传》《公羊传》等记载以证成之。但诗中称誉之意甚明,纵使是描写齐襄公出猎,亦是赞美而非讥刺。释诗当从本文,不可囿于“变风、变雅”之说而强索诗旨。此诗短小,每章只两句,章与章之间也只变换二三字。质直而复唱的诗句,反映了早期诗歌粗拙的风格。相关内容《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卢重鋂,其人美且偲。【注释】卢:黑毛猎犬。令令:象声词,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其人:指猎人。仁:和善友好。重(chóng)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鬈(quán):勇壮。重鋂(méi):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偲(cāi):多才多智。【链接1】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唐)【白话1】这是写傍晚收猎回营,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傍晚的云层和大地连成一片。风定云平与猎归后...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2期:《甫田》——怀旧望归客

    发布时间:2024-09-02 10:55:39  |  点击:800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2期:《甫田》——怀旧望归客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甫田》——怀旧望归客(吟唱:杜薇、郭思达)《小雅·大田》是研究古代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生产关系等的重要史料,像公田与私田的关系,周王与农夫的关系,生产果实分配问题等。《小雅·大田》《甫田》虽为祭祀乐歌,但其主要内容却是在描写农业生产。选种、修械、播种、除草、去虫,非常生动地刻画了农业生产场面。而《国风·齐风·甫田》主要内容不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虽然主人公有过耕种的经历,但它更多的是叙事和抒情感怀。相关内容《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注释】无田:不要耕种。田,治理,耕治田地。甫田:大块的田。莠(yǒu):杂草,狗尾草。骄骄:高大貌。远人:远方的人。忉(dāo)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桀(jiē)桀:桀是揭的假借字。高高挺立的样子,茂盛的样子。怛(dá)怛:悲伤的样子。婉、娈:年少而美好的样子。《毛传》:"婉娈,少好貌。"总角:古代儿童的发饰。...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1期:​《南山》——取妻如何,必告父母

    发布时间:2024-08-06 09:40:11  |  点击:999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1期:《南山》——取妻如何,必告父母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南山》——取妻如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以雄狐起兴,喻襄公之淫;以屦(jù)冠起兴,喻文姜之乱;以蓺(yì)麻析薪起兴,喻桓公之昏懦而终遭惨祸。从“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时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亦有所体现,女子对恋人的告诫是其将社会礼法内化为行为纪律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里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从之,则父母、国人贱之。”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双亲的许可、媒人的说合,就钻洞爬墙私相授受、暗通款曲,是要被轻看的。父母若是知道了,定要责罚。这样看,《南山》也是一首政治诗歌,讽刺君王的同时,更对人们有一种教化意义。相关内容《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0期:​《东方未明》——使民以时

    发布时间:2024-07-13 10:00:52  |  点击:910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0期:《东方未明》——使民以时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东方未明》——使民以时《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汉人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所谓“《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有鉴于此,常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齐风·东方未明》)”相对的是使民以时。使民以时是指中国古代主张轻用民力,适时征发力役的一种思想。“时”指的是农时,执政者要按照农时使用民力,避免影响农业生产。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代指大国),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费用,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适时征发力役,以不违农时。这个“时”并不同于时间的时,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恰当的时机,也可以理解成恰当的做...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9期:​《东方之日》——相别无言却依依

    发布时间:2024-06-03 15:15:35  |  点击:1117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9期:《东方之日》——相别无言却依依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东方之日》——相别无言却依依(吟唱部分:蛋蛋后诗经社)“东方之日”是日始出,“东方之月”是月始出,都是最美丽的时刻,诗人以此暗喻恋人。学者扬之水解读,这个比喻用在《东方之日》里大约还有一层意思:以建筑布局来说,前有著(门屏之间),次有庭,然后为堂。室则与堂同戴一个屋顶,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用墙隔开。与堂的开敞明亮相比,室是幽暗的。然而“彼姝者子”,姝子之至,竟如日月照临,于是暗室不暗矣。后宋玉在《神女赋》中说:“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是化用了这首诗中日和月的比喻。但他的“屋梁”只是范说,而没有这首诗“在室”作为一个比照,所以他日月之喻的含义也没有像《诗》中那样的点睛之笔了。《诗》中情诗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孔夫子所说的“思无邪”“乐而不淫”。《东方之日》虽只有短短两章,将爱恋的热情和热切明白呈现,言语中丝毫没有淫邪之意,那是一种情意缱绻的关系。汉代以来的统治者常把《诗》做政治伦理教材,带有政治教化和功利目的,诸如“男女淫奔”...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8期:《著》——充耳以素,尚以琼华

    发布时间:2024-05-06 14:20:22  |  点击:1169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8期:《著》——充耳以素,尚以琼华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著》——充耳以素,尚以琼华充耳以素,尚以琼华。《齐风·著》从一个婚礼主角的角度出发,重现了几千年前的婚礼场面。《诗经》里有不少诗歌关涉到婚礼的描绘,像开篇《关雎》“钟鼓乐之”就是男子想象和女子成婚的场景。再如《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是贺新郎的一首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是贺新娘的诗。据统计,《诗经》中与婚姻嫁娶有关的诗大约20篇,有贵族的婚姻,也有平民的婚姻,有婚礼乐歌,也有送出嫁的乐歌,还有迎亲、洞房、祝子以及平民间自由择偶的风习等。从《诗经》中诸多关于婚礼的描绘和祝词,足见周人对婚姻的重视。周朝已摆脱群婚制,开始进化到婚姻文明的阶段。周人以婚姻为人生之大本,当然现在婚姻也是人生大事,只是在周代婚姻更关系着宗族的延续。为何表达男情女爱的《关雎》能成为《诗经》的开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在宣扬男女情爱是人性需求,也是人生要事,对其思慕、追求是合乎法则的。但又必须有积极的恋爱观——“琴瑟...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7期:《还》——英雄相惜

    发布时间:2024-04-01 10:15:21  |  点击:1184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7期:《还》——英雄相惜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还》——英雄相惜《诗经》305篇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诗歌有20篇左右,这是一个较高的占比了。周代,农耕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从这些诗歌中能反映狩猎在人们生活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勇气。猎手就是和自然搏击的人,他们有着勇武和高超的本领,成了人们赞美的对象。“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齐风·还》中两位猎手并肩驰马、拱手相许的瞬间,传神地描绘了英武潇洒的猎人形象和英雄气概,粗豪风格下的细腻质地,使得一种直率、矫健跃然纸上。英雄间的相惜、友善,无需多言。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健康而又明确的审美标准,就是以力为美。诗歌所赞扬的是男性的阳刚强壮、直率坦诚,对自己认为美好的、崇尚的人和事,可以毫不避讳地脱口称赞,那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风气。【相关内容】《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6期:《溱洧》——赠之以芍药《鸡鸣》——辜负香衾事早朝

    发布时间:2024-03-04 09:25:29  |  点击:1266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6期:《鸡鸣》——辜负香衾事早朝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鸡鸣》——辜负香衾事早朝《诗经·齐风》是齐国的诗歌,存诗共11篇。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季札赞叹《齐风》“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礼记·乐记》里有“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的说法。温和善良,为人处世又不乏果断的人适合歌唱《齐风》。《鸡鸣》是《齐风》第一首诗。讲述的是早晨鸡叫之时妻子催丈夫起床的故事。古时,鸡叫起着重要的报时作用。叫醒古人的不是闹钟,而是鸡。在没有现代钟表这类计时工具的古代,公鸡打鸣这一习性为人们起床奠定了坚实后盾,所以有“鸡鸣犬吠”“闻鸡起舞”“鸡鸣而起,日出而作”等一些成语典故流传下来,毛主席诗词中还有“一唱雄鸡天下白”之语。周朝设立的一个官职就叫“鸡人”,负责掌管祭祀时供奉的鸡和打更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掌管更漏的人员被称为“鸡人”。“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体现此诗的诙谐。面对妻子的催促,睡梦中的丈夫迷迷糊糊应声说道:“不是鸡叫,你听错了,是苍蝇发出的声响。”读至此处,忍俊不禁:人犯懒的时候理由总是充分的。这是一种本领,懒人有懒人的...
  •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5期:《溱洧》——赠之以芍药

    发布时间:2024-02-07 09:35:42  |  点击:1184
    主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95期:《溱洧》——赠之以芍药嘉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点击收听→《溱洧》——赠之以芍药可以用“芍药”把《溱洧》这首诗和三千年后今天的生活勾连起来——“赠之以勺药”。能追溯到《诗经》,说明中国人养护芍药历史久远。这首诗不但是一首情歌,也是风俗史上的资料。正是因为诗里展现了离别时互赠芍药,所以芍药还被叫做“将离”“可离”,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丰富的意蕴。就连日本江户时代的杂剧里还有“立如芍药,坐如牡丹,行如百合”的说法,形容女子不同的姿态之美。友人、爱人之间离别时互赠芍药,意为不能相忘。蕴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代表着情有所钟。当然这是后人对此的解读。也有人觉得芍药的软弱无力显得多情轻浮,刘禹锡就写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不过,刘本家洛阳,爱牡丹贬芍药,也情有可原。早期是没有独立的牡丹之名的,芍药就包括牡丹,宋朝初年编修的《艺文类聚》就只收了芍药未收牡丹。二者相比,芍药比牡丹要狭长些,籽要比牡丹籽小。后由于豪门显宦趋赏牡丹,才慢慢使芍药成为落谱衰宗。但《红楼梦》里关于芍药的描写就非常美...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