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14期:《蟋蟀》——时间都去哪儿了
创建时间:2025-09-15 15:50:52  |  点击:183  |  作者:郭雪玲

dc9d583d7dddaa095a9070773028c0c.png

主    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14期:《蟋蟀》——时间都去哪儿了

嘉    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

储蓄、节俭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入人心。汉代晁错著《论贵粟疏》、贾谊《论积贮疏》,都强调国家层面要注意储蓄。实际上这不但是国家观念,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奉行,它源于中国的农耕。汉语里“青黄不接”“三年耕则有一年储”,讲的都是农耕储蓄力较低。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地上,要艰苦地劳作,才能丰衣足食,也才能留点儿积蓄。否则,就可能出现短缺、饥荒,甚至挨饿受冻、丧命。

读《唐风・蟋蟀》,更能理解中国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生存智慧与处世哲学。这首诞生于晋地贫瘠土壤上的诗歌,没有沉溺于岁暮的悲戚,也没有放纵于享乐的狂欢,而是以“好乐无荒”为标尺,在时光流逝的焦虑与现实责任的清醒间,寻得一种平衡。它所倡导的“职思其居”“职思其外”“职思其忧”,从关注本职到兼顾分外,再到心怀忧患,层层递进地勾勒出“良士”的画像——不是苦行僧式的压抑自我,也不是纵欲无度的放任自流,而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职责的敬畏、对未来的考量。这种“中道”思想,恰如农耕文明里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既顺应时节享受劳作成果,又为来年生计未雨绸缪,是先民在与自然、与社会的相处中沉淀出的生存辩证法。

【相关内容】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聿(yù):作语助,同“曰”。

莫(mù):同“暮”,末。

日月:指光阴。

除:过去,逝去。

无:勿。已:甚,过度。

康:安乐。

职:尚,还要。

居:处,指所处职位。

好:爱好。

良士:贤良之士,指作者心目中的榜样。

瞿(jù)瞿:警惕的样子。

逝:去,流逝。

迈:义同“逝”,去,流逝。

外:本职之外的事。

蹶(guì)蹶:敏捷勤奋状。

役车:服役的车辆。

慆(tāo):逝去,远去。

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