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9期:《园有桃》——举世皆浊我独清
嘉 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
读原诗(《园有桃》),总还是能够感到诗人之忧是从国政败乱中来。而如此之忧,在《小雅·祈父之什》里最是集中,最是深切。“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南山》)。大约“国既卒斩”的危亡之际,总会有一二清醒之士奋起疾呼,而那结果又必定是不为随俗浮沉的众人所理解,并且可能的是“忧心愈愈,是以有侮”(《正月》)。《黍离》说“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园有桃》说“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正是忧思者共有的悲哀。
古人常以歌唱作为情感宣泄与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和诗词的融合,把内心的苦闷、孤愤、壮志或闲愁转化为艺术化的表达。这一传统可以说是贯穿中国文学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将情感艺术化的智慧,也提醒我们:也许真正的宣泄不是情绪的泛滥,而是赋予痛苦以美的形式。
【相关内容】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殽。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殽(yáo):通肴,这里作动词用,吃。
歌:有伴奏的歌唱。
谣:无伴奏的歌唱。
不我知者:一本作“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士:古代下级贵族,也是对知识分子或一般官吏的称呼。
彼人:那些人。
是:正确。
子:你,即作者。
何其:为什么,怎么样。其,作语助词。
盖(hé):通“盍”,何不。
亦:作语助词。
勿思:不去思。
棘:指酸枣树。
聊:姑且。
行国:周游国中。“国”与“野”相对,指城邑。
罔极:无极,无常,没有准则,违反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