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15期:《山有枢》——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嘉 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
“山有枢,隰(xí)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山上有刺榆,洼地有白榆。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山有…,隰有…”的句式是典型的起兴手法,通过描绘自然物象,以引出人事感慨。这种句式在《诗经》中多次出现。比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风·简兮》)“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秦风·晨风》)。“山有枢,隰有榆”,虽然山与隰分开说,其实乃互为照应,共同构成轮廓。山隰既隐含着一个大的界域,则枢也,榆也,漆也,栗也,自然不会是一,于是它隐含着丰实、茂密,于是它带出了漫山的郁郁葱葱。一个“有”字因为放在山与树之间而平添了表现力——后来汉赋中的铺排,也可以看作是从这“有”字生发出来。在《诗》里这是一个图案化的句式,它是由视觉提升来的感觉和知觉,其中包蕴了无限丰富而又高度浓缩的景观。因为简得无可再简,这一句式变得格外响亮。
在“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中,器物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礼的载体。《礼记》有云:“礼者,天地之序也。”衣裳的纹饰、钟鼓的节奏、车马的规制,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密码。因此,诗中“弗曳弗娄”“弗鼓弗考”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财产的吝啬,更是对文化秩序的疏离。这种疏离背后,或许暗示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相关内容】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释】
枢(ōu):刺榆,灌木状落叶小乔木,一说臭椿树。
隰(xí):低湿之地。
榆:白榆,落叶乔木,高可达十六七米,花叶皆可食。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弗曳弗娄:有好衣裳而不穿。曳,拖。娄,搂的借字,牵拉。古时裳长拖地,需提着走。
驱:车马疾走。
宛:宛如,假如。一说通“苑”,枯萎。
愉:快乐,享受。一说通“偷”,取。
栲(kǎo):又名山樗,落叶小乔木,叶子可以当茶。
杻(niǔ):又名糠椴、辽椴、大叶椴,落叶乔木,高可达二十米左右。一说檍树,为梓树的一种。一说菩提树。
廷:同“庭”,庭院。内:厅堂和内室。
埽(sǎo):同“扫”,打扫。
鼓:敲击。
考:敲击。
保:占有,持有。
漆:漆树,其汁液可做涂料。
栗:落叶乔木。
瑟:古代一种似琴的拨弦乐器,一般有二十五弦。
且:姑且。
永日:指整天享乐。永,长,用作动词,延长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