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人人都爱读诗经第100期:《东方未明》——使民以时
嘉 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
《东方未明》——使民以时
《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汉人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所谓“《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有鉴于此,常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说法,介绍给读者。
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齐风·东方未明》)”相对的是使民以时。使民以时是指中国古代主张轻用民力,适时征发力役的一种思想。“时”指的是农时,执政者要按照农时使用民力,避免影响农业生产。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代指大国),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费用,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适时征发力役,以不违农时。这个“时”并不同于时间的时,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恰当的时机,也可以理解成恰当的做法。作为领导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什么人最合适。秦始皇连年征用农民修长城、造陵寝、盖阿房宫,致使农人田园荒芜,难以为生,除了造反,别无他法。再如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万不可任意搅扰百姓。
【相关内容】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衣裳(cháng):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自:从。
公:公家,公差。
召:召唤。
晞(xī):拂晓,天明。
樊:即“藩”,篱笆。
圃:菜园,园子。
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
瞿瞿(jù ):瞪眼,瞪视的样子。
辰:借为“晨”,指白天。
夙:早。
莫(mù):通“暮”,晚。
【链接1】折杨柳以为园圃之藩篱,所以防闲其妻者也。临去复于篱间瞿瞿然窥视,盖有不放心之意——《风诗类钞》闻一多
【白话1】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丈夫临走前还折下柳条作篱笆把园子围起来,对妻子不放心,瞪着眼睛瞧着。女子觉得丈夫的行为像疯汉一样,骂他为狂夫。
【链接2】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于禁矣——《毛传》毛亨(汉)
【白话2】做篱笆最好是用坚硬的灌木,而柳树的枝条是很柔脆的,用柳枝来做园子的篱笆,是起不到遮挡阻拦的作用的。
【链接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白话3】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代指大国),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诗经词语】折柳樊圃
折下柳枝用来做园子的篱笆。比喻脆弱的防守设备,有时也比喻用专政手段来维护统治。
【诗经词语】使民以时
时:农时。执政者要按照农时使用民力,避免影响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