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人人都爱读诗经 Vol.88:《丰》——当时只道是寻常
创建时间:2023-07-18 15:07:30  |  点击:482  |  作者:天一约读

640uio.jpg

主    题:人人都爱读诗经 Vol.88:《丰》——当时只道是寻常

嘉    宾:郭雪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古诗词爱好者)

点击收听→《丰》——当时只道是寻常

春秋战国时代,“郑卫之音”是新兴音乐的代称,与之相对应的是古乐(雅乐)。《礼记·乐记》里就记载了魏文侯与子夏讨论郑卫之音和古乐的区别。魏文侯云:“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魏文侯说,我听古乐要衣冠端正、聚精会神,就怕打瞌睡。但是听郑卫之音就兴奋陶醉不知倦。这是为何?)他请教的是子夏。子夏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孔子去世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颇有影响,史称“西河设教”。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子夏的回答与其师孔子批评“郑声淫”的观点基本一致,大意可概括为:郑卫之音有错落的音符,听觉上比较美妙。而古乐音调起伏不大,欣赏古乐是需要一定修养的。古乐与新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教化功能。郑卫之音所代表的新声则是迎合人的情感与私欲。子夏告诫魏文侯须从好恶之情上做起,明白“新乐”与“古乐”孰优孰劣,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国君来说,其对音乐的欣赏不单是个人的偏好问题——音乐能深刻地影响社会风气,因此国君的喜好是会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

今天我们无法听到“郑卫之音”的乐曲到底是怎样的,从诸多文献记载来看,形式上它应是新颖的、动听的、富有变化的。至于孔子也好子夏也好对它的价值批判,在当时也是有一定远瞻性和引领性的,这也是儒家价值观开始慢慢产生影响的一个体现。好在,《郑风》诗歌保存之多(若按“十五国风”的分类统计,《郑风》是其中存诗最多的一类,共有作品21首,由此也可见郑卫之地文化灿烂),为我们了解“郑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内容】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丰:丰满,标致,容颜美好的样子。

俟(sì):等候。

巷:里中道,即胡同。

予:我,此处当是指“我家”。

送:从行,送女出嫁。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昌:体魄健壮。

堂:客厅,厅堂。

将:出嫁时的迎送,与第一章“送”同义。

衣:动词,穿。

锦:锦制的衣服。

褧(jiǒng):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叔、伯:此指男方来迎亲之人。

驾:驾车。古时结婚有亲迎礼,男子驾车至女家,亲自迎接女子上车,一起回夫家。

行(xíng):出嫁。

归:与上章“行”同义,出嫁。

【链接1】时俗衰薄,婚姻而卒有变志,非男女之情,乃其父母之惑也……悔不送,以明己之不得自主,而意终欲随之也……诗言迎者之美,固所愿嫁也。——《毛郑诗考证》[清]戴震

【白话1】当时礼俗衰落,约定好的婚姻有时也会有变化,这种变化一般不是因为男女之间感情不和,而是父母的问题。诗歌里说后悔没有随男子从行,是表明自己不得已,没有办法最终也只能随父母之意。诗里说过来亲迎的那位男子英俊健硕,是表明自己愿意嫁给他的。

【链接2】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从之,则父母、国人贱之。——《孟子·滕文公下》

【白话2】如果没有双亲的许可、媒人的说合,就钻洞爬墙私相授受暗通款曲,那是要被轻看的。父母若是知道了,定是要责罚的。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