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国搜索引擎流量曲线(2008年5月19日)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当我们依照惯例整理和分析谷歌搜索引擎的流量数据时,一条从未见过的曲线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工程师方坤《哀悼与团结的曲线》
5月19日14时28分,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为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图片来源:新华社)
5月19日14时28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搜救人员向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图片来源:新华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地震。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汶川大地震后照片
地震发生后,各方迅速反应,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中,体现了中国速度。
5月12日当天,成都军区6000余名官兵和武警四川总队3000余名官兵紧急出征;空军两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运送国家地震救援队飞往灾区。13日,从凌晨到深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5万余名官兵参加四川地区抗震救灾,另外还有多支国内救援队、医疗队参与进来。14—15日,投入救援的人力已经超过12万人。由马尔康市途经理县到汶川县城的317国道全线打通,这是进入汶川可通车的首条公路。截至15日上午,汶川地震灾区救援人员已从灾区抢救出伤员6万多人,伤员全部得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安置。
2008年5月14日,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15名空降兵从地震灾区茂县上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地跳下,成功登陆,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刘应华摄)
2008年5月13日16时左右,原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官兵在东林寺废墟中营救出一名叫王立兰的重伤员。道路经过一天一夜的雨水浸泡,泥泞难行,上百名官兵搭成“人梯”,组成了一条生命通道。(刘应华摄)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署名评论中对此次抗震救灾的决策和动员给予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种速度,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
在汶川地震报道的过程中,新华社始终处于最前线。5月12日14时30分后,汶川发生的地震波及北京,新华社向海外播发了第一条一句话的特急电“北京有震感”。14时47分,新华社发出关于震级、震中的消息,随后开始滚动报道相关信息。5月底,新华出版社仅用一周时间,将这些报道汇编成册,出版了《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6月又出版了《续集》,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新闻传播的中国速度。
《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以时间为序,展示5月12日至19日这段黄金救援期内,灾区的受灾情况和抢险救灾进展。《续集》则分为“以人为本 情系灾区”“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救援抢险 惊天动地”“人间真情 爱心传递”“恢复重建 生生不息”五个篇章,以专题报道为主要形式,再现抗震救灾中的真实场景。两册书共收录了新华社报道270多篇,现场照片180余幅。
5月14日10时30分,新华社军分社记者徐壮志乘军用直升机空降汶川,成为第一个到达震中的记者。他发出了在震中现场的第一条文字快讯和第一张图片,采写了《飞赴汶川亲历记》:
9时55分左右,空中机械师郭德高告诉我,飞机已抵达汶川上空。从舷窗看下去,县城座落在一个沿江的峡谷中,地形确实非常不利于空降。由于空气透明度较好,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城中大部建筑物看起来都还完整。
映秀镇到了,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瓦砾。完整的建筑几乎不存在了。飞机在一个开阔地上降落,前面的学校大楼倒塌,完全毁了。一位消防部队中校跑过来,请求让他搭飞机到都江堰:“这儿特别缺药品,缺专业的救援队伍,我要去把我的队员带进来。”这位名叫李大军的中校说,自己昨晚刚徒步走进来,知道路该如何走。
一位位伤员被抬上了飞机。为了能多装两位伤员,随机的几位官兵都自觉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小小的机舱,除了3位机组人员、我们随机的4人和李大军中校外,竟装进了8位伤员。李大军中校抱着一个小男孩,默默地蹲在了飞机的一角。“再上一位……”激切的呼喊让正关机门的机械师郭德高停了下来。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女孩被抬了上来。
——徐壮志《飞赴汶川亲历记》,载《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第129页
5月14日,解放军直升机携带救援物资抵达汶川县城附近的山顶(徐壮志摄)
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内外华夏儿女汇成一股救灾重建的爱心洪流。震后不到1个月,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6月11日,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一省帮一重灾县”。这是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给满目疮痍的灾区注入重建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8年,汶川县实现“整县摘帽”,到2019年底,全县所有贫困村退出、所有贫困人口脱贫。2022年,汶川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是2008年3.8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9562元,是2008年7倍有余,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上图为2008年5月14日拍摄的汶川县映秀镇震后照片;
下图为2018年5月5日拍摄的汶川县映秀镇重建后风貌(图片来源:新华社)
“没有什么力量能摧垮这样的土地。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无论是汶川抗震救灾,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危难之际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挺身而出,以无私奉献传递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大爱,画出守望相助的同心圆,凝聚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新华社总编室编,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索书号I253/02233V1(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续集)》新华社总编室编,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索书号I253/02233V2(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各机构团体、党员干部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14: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