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在乔石书房读书 ● 经典导读(第1期):《红军长征记》[图]
创建时间:2022-07-27 14:17:19  |  点击:3312  |  作者:陈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图1.jpg

《红军长征记》原名为《二万五千里》,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部记述长征的书。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印制发行。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了由朱德亲笔签赠给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孤本。

图2.jpg

1942年内部发行的《红军长征记》

图3.jpg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到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人。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图4.jpg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1928年来华,1936年6月在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在为出版《长征记》发起的征稿中说:

现有极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

……

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

                                                                                                              ——据中央档案馆藏抄件


【内容节录

必武《出发前》

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十三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样的坚决 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但在长途中遇到一切天 然的人为的困 难,不曾令我丝毫沮丧过,同着大家- -齐克服过了。到瓦窑堡后,东 征时还是跃跃欲试。这样看起来,即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 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

图5.jpeg

必武,即董必武(1886—1975),中共“一大”代表,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长征“四老”之一


艾平《第六个夜晚》

“呯!啪!呯!啪!”

“噫!枪声!”年青的瑞金老俵又说话了,“政治委员,前面打枪了!”接着前面又送来了一阵枪声。

“真的是枪声响呢!”谢团长听了一下,继续说下去,“还在打枪呢!”

“打机关枪呢!”张政委同时又说。

灰色的人河更加流动得快了,谢团长带了几个通讯员到前面去了。枪声继续不断地从前面传来,人们的两只腿更加起劲了,战争的紧张空气笼罩着我们。

……

敌人被打坍了,谢团长操着湖南音向遇着他的人群述说战争情况:“在开始只是几百民团,守着前面的一个高地,扼制我军前进。那才不中用咯,被十团一个冲锋就打坍下去了。十团已向白石圩跟踪追击去了。”

任参谋长插了一句:“不识时务的家伙,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吗?”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了。

图6.jpg

艾平,即张爱萍(1910—2004),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开国上将,长征中任红三军团团政委



一氓《从金沙江到大渡河》

占领了渡口就准备架浮桥。水的流速倒不大,困难问题是水很深,没有办法抛锚,架桥材料也难得找。江的宽度有六百米,筏子没依托,后来企图架门桥,但竹片子没有劲,布拉的纤绳也不够力。涤宙同志把上下游、南北岸,都跑了一遍,也没更好的适宜搭架桥的渡河点。桥架不成功,最后的决定还是用槽渡。船还大,一次可以过一排人,一共有六只船。原来大家对于金沙江的知识都很缺乏。即便四川同志中,也很少到过金沙江的,至多是在宜宾望过一望那与岷江交汇的汪洋大流;上流是什么样子谁也不得其详,结果便是道听途说,甚至有说有好几里宽。实际看来并没有这样宽,只是其急不能架桥,其深不能徒涉。

……

红军就是这样过了金沙江,说来或者有人不相信。

图7.jpeg

一氓,即李一氓(1903—1990),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长征时在政治保卫局任职


长征史无前例,在军事史上将永载史册。《红军长征记》是中国红色革命第一次文艺思想大解放的产物,证明了红军是一支能文能武的军队。全书语言朴实鲜活,简洁洗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个形神兼备的人物、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红军长征记》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图8.jpg

《红军长征记》,丁玲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索书号I251/10101.2(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栏目每月发布2期。上半月“签赠撷珍”,甄选2种签赠图书,并介绍书影、作者、出版信息、签赠者生平等;下半月“经典导读”,专题介绍1种具有恒久阅读价值的经典文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揭开乔石书房精品典藏,提供广大读者精神食粮,传承红色根脉,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各单位机构、党员干部预约参加“走进乔石书房”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14:00-17:30)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