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人人都爱读诗经 Vol.84:《山有扶苏》——恋爱女子的“口是心非”
创建时间:2023-05-16 17:00:00  |  点击:541  |  作者:天一约读

iyui7.jpg

主    题:人人都爱读诗经 Vol.84:《山有扶苏》——恋爱女子的“口是心非”

嘉    宾:郭雪玲(宁波电视台新闻频道《看看看》节目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一级播音员、古诗词爱好者)

点击收听→《山有扶苏》——恋爱女子的“口是心非”

《诗经》可谓周代礼乐制度下的产物。周礼重视婚姻,以婚姻为人生之大本。《诗经》开篇《周南·关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都体现了周礼对建立稳固婚姻家庭的重视。要说婚恋情歌,当以郑风为最多。郑乃殷商故地,受母系社会的残存影响,地域性民俗文化更为突显,这里的女性多遵从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意志,热情奔放、率真野性,形成了与周礼相异的生活情调。金性尧先生曾说,“郑声淫”原指乐曲,但《郑风》却多情诗,说明先秦时黄河流域的滔滔激流,曾泛起过男男女女的激情,如同六朝时的长江流域,明清时的太湖流域,在情歌中起过风波一样。《郑风·山有扶苏》展现的便是恋爱中女子的俏骂与娇嗔。沈约(南北朝)有诗句:“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六忆诗四首其二》)”。笑,固然美丽,偶然的半怒半脑、半笑半嗔,却让人更觉真实可爱。“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便是在活泼动感的刹那间,调皮、聪慧的女子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周礼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与这些殷商文化影响的地域文化之间产生了碰撞。《郑风·将仲子》女子提出不再和情郎见面,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她是迫于家庭和社会舆论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情与礼,自由与束缚,狂热与理智的矛盾交织正反映了商周民族不同文化间的摩擦与交融。总之,《诗经·国风》中婚恋诗来自于各个地区、各个诸侯国,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婚恋之歌是很有意义的。

“扶苏”,意为繁茂的大树,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有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嬴政的长子,扶苏公子的名字就源于此。这是一个历史评价很高的人物。就连在对“暴秦”有着明显敌意和贬低色彩的汉代,史官司马迁在《史记》中仍不吝啬对扶苏公子的称赞,“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要知道,陈胜吴广起义都是以哀长公子扶苏为名头的,可见民心所向。当然从名字上也可见嬴政对长子的喜爱和无限期望。只是始皇帝应不会料到在他去世后,心中的继承人扶苏公子含恨自刎,大秦会二世而亡。

【相关内容】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扶苏:茂盛的大树。

隰(xí)洼地。

华(huā)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且(jū)疯狂愚蠢的人。此处为戏谑之词。

: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狡黠的少年。

【链接1】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

【白话1】天下没人不知道子都的美。

【链接2】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六忆诗四首其二》沈约(南北朝)

【白话2】笑当然是可人的,不过偶尔的半怒半脑、半笑半嗔,更让人觉得真实可爱。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