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澳门的回归,离不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众多国际友人的长期支持。其中,19世纪一位曾居住澳门的外国友人特别值得我们纪念。他叫龙思泰(Anders Ljungstedt),其著作《早期澳门史》明确提出澳门一直是中国的领土。
龙思泰(Anders Ljungstedt,1759-1835)
瑞典人。出生于瑞典林雪平市,曾就读于乌普萨拉大学。1784年赴俄罗斯从事教育工作,后回到瑞典,被政府聘为俄语翻译。1797年,受雇于瑞典东印度公司,于第二年乘商船远航中国。19世纪初,曾长期居住澳门,对澳门的社会历史产生兴趣,致力于研究澳门的葡人移民史及天主教来华史,并写成第一本英文澳门史著作。他是首个驳斥所谓“明朝政府已正式割让澳门”说法的西方人。
在居住澳门期间,龙思泰热爱上这片土地,他萌发了为澳门写一部史书的想法,并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不少居住在澳门的传教士为他提供文献,使得许多濒临泯灭的珍贵资料得以保存。
19世纪的澳门南湾
1869年的大三巴牌坊
1905年的澳门
1832年和1834年,龙思泰先后写出两种关于葡萄牙人在中国居留地(特别是澳门)的书稿。1836年,经过修订的书稿在波士顿集结出版,名为《早期澳门史——在华葡萄牙居留地及罗马天主教布道团简史》。《早期澳门史》是第一部以英文撰写的系统完整的澳门通史,是研究澳门历史的必修读物。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在华葡萄牙居留地简史、在华罗马天主教会及其布道团简史、广州概况。
《早期澳门史》所附澳门地图
《早期澳门史》是一部严肃的史学作品。在自序中,龙思泰说道:
这本小书的篇幅不会因为细枝末节或我个人的考虑而扩大,我的所有努力都限制在简要而忠实地叙述事实的范围内,留待读者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判断所讨论的问题。
全书最引人关注的是龙思泰提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论断。无论是在简述居留地历史,还是讲述人口以及与各个国家的关系等篇幅中,字里行间都有着“向中国皇帝交纳地租”“经香山知县同意”等内容,表明葡萄牙人为了维持居留权,不断向中国政府交纳租金,觐献贡品:
——金尼阁认为,中国人已逐渐消除了见到巨大的葡萄牙船时的恐慌,请求皇帝在半岛上赐给外国商人一块居住之地,或者在一个大一点的岛屿上划给他们一隅之地。“皇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规定外国人必须交纳贡赋或地租,并向他们抽取货税”。
——我们同样同意祁主教(Dom Alexander da Silva Pedrosa Guimaraens)的观点。他曾是澳门主教兼代理总监,他在1777年写给议事会的信中说,“由于向中国皇帝缴纳地租,葡萄牙人才得以暂时利用澳门并从中获益”。
——我认为,将澳门的租用当作帝国的恩惠,而不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是较为慎重的看法。因为中国政府只需命令商人、手艺人和仆役停止贸易及劳作,从那里撤退,并随即发布命令,断绝当地居民的供应,征服者便只能放弃此地。
——明王朝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定居以后,葡萄牙人对明朝的臣属关系即已开始,尽管某大臣的备忘录中对此另有说法。澳门政府像朝鲜、交趾支那、暹罗、马六甲等国的政府一样,在我们的论述的时代,通过遣使朝觐和交纳贡金,一再表示对其最高宗主的臣服。
尽管这一观点在当时受到了部分殖民主义立场的西方史学家的抨击,但最终还是得到了认同和肯定。如文德泉神父在《早期澳门史》1992年版序中承认龙思泰的观点是正确的:
60年前,当我开始研究澳门史时,我对龙思泰怀有偏见,因为蒙塔尔托和布拉加对他均有非议。但是,当我读到龙思秦的《在华葡萄牙居留地及罗马天主布道团简史》时,我对他的偏见便烟消云散了。我认识到,这部重要而严肃的著作,每一页都是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的,而这些文献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见不到了。这就使龙思泰成为一位有功于澳门的人物。
《早期澳门史》目录(据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澳门回归后,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落地,使港澳地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地区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今日澳门远瞰
港珠澳大桥
《早期澳门史》
[瑞典] 龙思泰 著
吴义雄 郭德焱 沈正邦 译
章文钦 校注
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索书号 K269.59/4365
(此书限乔石书房阅览室内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