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在乔石书房读书● 经典导读(第40期):《杨振宁传》 ——慢慢去回忆一个伟大的人
创建时间:2025-10-28 10:40:15  |  点击:40  |  作者:谢凌超

我想自己非常幸运,在海滩上捡到过很多美丽的蚌和螺。不过,世界上还有更多美丽的蚌和螺,我还有无数事情需要去做。

——杨振宁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出生不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考取了公费留美出国,并于192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母亲罗孟华虽然是旧式妇女,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杨振宁4岁时,母亲在1年多的时间里教他识了3000个字。

图1.jpg

1923年,杨振宁与父母摄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28年,归国后的杨武之受聘厦门大学数学系,6岁的杨振宁和母亲一起跟随前往。和其他孩子一样,杨振宁也喜欢捡拾沙滩上的贝壳。但父亲注意到,杨振宁捡回的贝壳多半是极小的,但非常精致,便感觉他的观察力不同于常人。

图2.jpg

1935年,杨武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下写道:“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伯”意为长子;“瓌”通“瑰”,意思是美丽、珍奇。(图源:清华大学官方账号)

杨振宁七十岁寿诞时,艺术家熊秉明(数学家熊庆来之子)送来条幅写道:“我们七岁时,你从厦门来到清华园,给我看海边拾来的蚌和螺。今年我们七十岁,你在另外的海滩拾得更奇异的蚌和螺。童话与预言,真实与象征,物理学和美。”

图3.jpg

1992年,熊秉明写给杨振宁的书法作品。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新中国,他救了邓稼先,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许鹿希(邓稼先夫人)

在杨振宁百岁华诞庆祝会上,他深情回忆起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表示邓稼先是他“最亲近的朋友”。两家祖籍均为安徽,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的同事好友。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读书,而后又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毕业后都赴美学习深造……后来两人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图4.jpg

1949年于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图5.jpg

邓稼先1971年写给杨振宁的信(部分)。

(图源:杨振宁、翁帆编著《晨曦集》)

关于杨振宁先生的传记资料很多,乔石书房所藏的这本《杨振宁传》,最初于1990年由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书名《杨振宁》。继而香港三联书店、台湾晓园出版社和吉林科技出版社分别以《杨振宁传》为书名先后出版过。199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第五版。书中对当时杨振宁先生的生平作了专题介绍,回顾了其成长、求学、立业的历程及其为中国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图6.jpg

1971年8月4日杨振宁摄于长城。

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女士在本书的序言中说:

这是一本传记,但又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其中深意,只有请读者们去仔细寻味了。

图7.png

谢希德(1921—2000),福建泉州人,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上海杉达学院校长。


“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杨振宁认真地和父亲说。父亲慈祥地看着他,“好好学吧!”父亲对他充满了希望,他欣喜地看到孩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智慧超凡,识见精确,热情而有毅力。杨武之从心底里盼望儿子能成为一块好料,一个有出息的人!振宁和爸爸开的玩笑在西南联大传了开来,人们戏言猜测:“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从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杨振宁传·美好的追求》

图8.jpg

1963年,杨振宁教授在普林斯顿的办公室里。

杨振宁十分注意对自己科学研究的爱和风格的培养。他曾这样地总结道:

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转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乍听起来,一个人的爱憎和风格竟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关系如此密切,也许会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一门客观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然而,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因此,爱憎和风格之于科学研究,就像它们对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这其实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杨振宁传·敬业篇章》

图9.jpg

莫言写给杨振宁的书法作品。

美国学术界有个惯例,一些杰出的学者在过生日或退休时大凡要出一本庆贺集,一般的做法是由他的同行们各拿出论文,汇集而成。这种做法用中国古语来表达,即“秀才人情纸一张”。因为一般说来,即使是亲近的同行,最好的论文总还要送往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去发表,所以用来“送礼”的文章不一定是最好的论文。杨振宁决定选用自己过去发表的论文,出版《杨振宁论文选集》,回顾自己读书工作40年,这样更有意义。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在《杨振宁论文选集》的前言中,杨振宁引用杜甫的这一诗句来表达他读书工作40年来的万般情感。

——《杨振宁传·创业历程》

图10.png

《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图11.jpg

《杨振宁传》

徐胜蓝、孟东明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索书号:K837.126.1/4753

(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机构团体、党员干部和市民读者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和阅读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 9:00-11:30,13:30-17:00)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