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依水而兴,与水为伴,丰富的水系串联起田野村落、城镇都市。距今5300至4300年期间,先民们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建立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早期国家,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良渚古城遗址。
2024年7月4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文化分布的空间范围非常广阔,包括长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区域面积,中心地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境内(主要集中在瓶窑镇和良渚街道)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庞大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数量达300个以上的郊区聚落构成。
发现良渚
良渚文化的发现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有关。1935年5月,浙江省西湖博物馆对杭州古荡遗址进行发掘,年轻馆员施昕更也参加了这次发掘工作。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他的家乡良渚,经过盗挖的盗坑附近经常散落着一些石器及陶片,其中就有这种有孔石斧。进一步观察研究后,施昕更隐约感觉到良渚可能也存在一个古遗址。他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汇报后,馆里同意并支持他开始主持考古发掘。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三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由此揭开了良渚遗址长达90年的发掘历程。
施昕更(1911—1939),原名兴根,良渚镇人。其所著《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5万余字,制图100余幅,详细介绍良渚遗址的发掘经过、收获,并提出了若干颇有创见的看法。不幸的是,这位发现“良渚文化”的年轻人于1939年5月因患猩红热病逝世,年仅28岁。
施昕更(左)在良渚遗址现场(来源:百度百科)
施昕更著《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版
(毛昭晰先生捐赠良渚博物院。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从此,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管理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夏鼐(1910—1985),字作铭,浙江温州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2023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习总书记指出: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2019年7月6日,杭州市民挥舞国旗庆祝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记者 吴煌 倪雁强 摄
最美的玉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已经被赋予了超出审美之外的社会意识。良渚文化高级别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大多经过切割、钻孔、雕琢、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品类繁杂,包括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镯、串饰等等。这些玉器凸显了墓主人的尊贵地位与显赫威仪,体现出良渚社会鲜明的等级特性。
玉琮,是沟通人神的祭祀法器,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内圆外方作柱形,每角雕琢一组“神人兽面纹”。(来源:《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玉璧
(来源:《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玉钺,象征墓主人拥有的军事权威
(来源:《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玉珠串饰
(来源:《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玉镯
(来源:《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最早的坝
考古人员发现,良渚遗址周边布满了大坝和水渠的遗迹,修建年代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有些坝体30多米高,100米厚,最长的一条绵延6公里,在良渚古城的西北侧合围出了一片大型水库。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的水坝除防洪外,还有运输、用水、灌溉等多方面用途。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来源:凤凰网浙江)
水利系统中的高坝——岗公岭水坝断面显示的堆土结构(来源:凤凰网浙江)
草裹泥,也叫草包泥,是良渚人在修建大型工程时,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与现代人抗洪时用编织袋装土的原理一样。(来源:凤凰网浙江)
最大的城
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称得上是“中华第一城”。
——严文明(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考古学家)
良渚古城是一个带有完整古国形态的大遗址,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特定的社会形态。遗址区内有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结构,以及大型城址、祭坛墓地、城防土垣遗址。
良渚古城格局示意
(来源: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1987年揭示的瑶山祭坛顶面遗迹(来源:余杭发布微信公众号)
反山王陵遗址保护展示现状(来源:余杭发布微信公众号)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举办“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精选了213件套质料各异、造型丰富的精品文物。后编成《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一书,可供读者观览和了解良渚文化卓越的发展水平、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乃至中华文明起源上的独特地位。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文物局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索书号:K871.132/6034(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机构团体、党员干部和市民读者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和阅读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14: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