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在乔石书房读书● 经典导读(第36期):鲜荔枝怎样送到长安?
创建时间:2025-06-24 09:50:55  |  点击:89  |  作者:谢凌超

图1.jpg

《长安的荔枝》剧照

在热剧《长安的荔枝》中,“荔枝使”李善德为完成“荔枝鲜运”任务,展开了一场生死时速。这场看似荒诞的“荔枝特快”,实则是唐代邮驿制度的一次极限测试。彼时全国驿站织就密网,陆驿、水驿、水陆驿兼备,虽然成就了“三日香色未变”的传奇,也需付出“人马毙于路”的残酷代价。

图2.jpg

唐代荔枝古道路线示意图。(图源:重庆市涪陵区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周烽)“荔枝古道”亦称“子午古道”,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涪陵,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关于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来自哪里,古人一直有分歧,主要分为涪州(今重庆涪陵)说和岭南(今广西、广东和海南)说两种。

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早在商周时期,烽火报警和简单的道路通信已有雏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驰道,车同轨,为邮驿的快速通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代边境烽燧系统发达,烽火接力报警的速度远超马匹。

图3.jpg

克孜尔尕(gǎ)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依西哈拉镇,建于汉代。该烽燧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

盛唐时全国驿站超过1600个。驿站不仅备有良马、驿船,还是官方招待所。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叛乱。这条紧急军情,就是通过驿传系统传递的。据史料记载,这条消息大约在六天后传到了约1000公里外的长安,为唐玄宗的逃跑争取了时间。

图4.jpg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驿使图》,真实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

宋代驿传军事色彩浓厚,“急脚递(又称“急递铺”)”兴起,专门负责快速传递官方文书。“急脚递”的送信形式,到元朝时候达到鼎盛,成为公文传递的唯一通信工具,遍布全国。

图片1.png

急脚递令牌

明代朱元璋认为“驿传所以传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建成了以南京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邮驿系统。清代共有驿站二千个,驿夫七万余人,递铺一万四千个,铺兵四万余人,规模空前。 清王朝还设立“军机处”,处理皇帝的廷寄谕旨(也称“密诏”),通过寄信方式发送,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保密工作结合在一起。

图5.jpg

鸡鸣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山下。始建于元朝,明朝筑堡并砖修城墙,曾对我国明清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通讯交流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考证,鸡鸣驿城是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被誉为邮政、机要考古的“活化石”。

从商周烽燧到明清驿站,驿传制度不仅是王朝运转的关键,更是文明交流的密码。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物流”的知识,可以从历史学家臧嵘所著《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一书中找寻线索。该书以朝代更迭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上古至明清的邮驿史,堪称一部“活的中国物流史”。


内容选读

唐朝统治者利用驿传,恣行享乐、作威作福的事更是不胜枚举。安史之乱的头目之一史思明曾利用洛阳的邮驿快马把鲜樱桃送给河北他的儿子史朝义。

唐宪宗时皇室喜欢吃南方的蚶子,每年用“邮子”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把鲜蚶及时运到长安,百姓不胜其疲。历史上最有名的邮驿运物要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红尘”指闹市上的尘土,形容驿骑一路快马经过许多大城市,“妃子”就是杨贵妃。讲的是唐玄宗时宫廷奢侈成风的事。据说杨贵妃爱吃鲜荔枝,每年结实时唐玄宗总要派专人给她从产地四川涪州运送这种果品。从涪州到长安不啻数千里之遥,经驿道快马的长途传送,到达京师时要求荔枝鲜味不变,的确不容易做到,途中驿使要累死许多人。

这一事实曾经引起当时正直人士的无限愤怒,不少诗人以此作为写诗的主题,借古讽今。杜甫的一首诗说道:“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写的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第一首诗杜甫借汉朝的史实讽谕今人,感叹为了吃上荔枝,人马困乏,惨死山谷,至今父老们还闻虎色变,愁苦万分。第二首诗杜牧说的是:一路上风尘滚滚,驿马奔驰,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紧急的军情,却无人知晓这只不过是为了宠妃要吃鲜荔枝,君王以此博美人一笑。这都是抨击时政的佳篇,狠狠批评了封建帝王奢侈浪费不顾人民死活的行为。

——节选自《盛况空前的隋唐邮驿·邮驿路上的闹剧》

 图6.png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臧嵘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索书号:F632.9/2320(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机构团体、党员干部和市民读者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和阅读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14:00-17:30)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