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在乔石书房读书● 经典导读(第34期):千年风华中的帝王笔墨
创建时间:2025-04-28 09:45:41  |  点击:32  |  作者:谢凌超

封面.jpg

历代帝王图(局部,据传原为唐阎立本画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帝王不仅是政治权力的中心,还以书画艺术为载体,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据相关研究统计,从秦始皇嬴政算起,中国诞生过帝王近240人,而在书法史上享有较高美誉者可达35人。他们通过笔墨丹青,或抒发治国理念,或展现个人才情,客观上推动了我国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魏王曹操:乱世枭雄的艺术情怀

图1.jpg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精兵法,善诗文,曾写出《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历史名作,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同时,他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图2.jpg

曹操书“衮雪”

唐太宗李世民:书法与政治的完美结合

图3.jpg

李世民(599649),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可算得上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执政之暇,常像初学少年一样临书习字。多年以后,深得书法真谛,于是写出《笔法论》《指法论》等书学著作。他喜好“二王”书风,尤其钟情于王羲之。除了临习古人字帖,太宗还以虞世南为师学书。

图4.jpg

李世民书《两度帖》

宋徽宗赵佶:艺术型皇帝的巅峰之作

图5.jpg

赵佶(10821135),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

说到帝王书法,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宋徽宗赵佶和他的“瘦金体”。在他执政的二十多年中,宋代的文化艺术达到新的高峰,尤其是篆刻绘画有了空前发展。

图6.jpg

宋代画院及书画大家(张耀来绘)

宋代画院的兴盛也同赵佶关系密切。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建翰林图画院,招聘大批中原画家,以及西蜀、南唐画院归宋的画家,赵佶则为画院订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亲自担任“导师”。画院以描绘帝王贵族肖像与生活为主要任务,凡有重大活动,便有画师进行描绘记载。

图7.jpg

赵佶《瑞鹤图》(局部)

图8.jpg

赵佶书《牡丹帖》

清高宗弘历:盖章狂魔与艺术收藏家

图9.jpg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清朝时,书法绘画是皇子们的必修课。乾隆皇帝自幼得满汉名师教导,接受了系统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诗文和书画作品。另外,他还是个盖章“狂人”。历代书画名作,比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都被他品鉴盖印,亲自题跋。

图10.jpg

乾隆绘《岁寒三友图》

图11.jpg

乾隆御题诗


历代皇帝的书画艺术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国皇帝书画选》这部典籍收录了从秦汉至明清两千年间的帝王书画珍品,每一页都承载着皇权与艺术的双重密码。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艺术的传承者。

图12.jpg

武周皇帝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局部)。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

图13.jpg

梁武帝萧衍书《异趣帖》。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属江苏省常州市)人,南朝梁开国皇帝。

图14.jpg

宋高宗赵构《篷窗睡起图》。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

图15.jpg

慈禧书《平安富贵》。叶赫那拉氏(1835-1908),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等称呼。中国晚清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

图16.jpg

清逊帝宣统书赠《我的前半生》合著者李文达的条幅。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乳名午格,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

图17.jpg

《中国皇帝书画选》

王化成主编

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索书号:J222.6/1025(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机构团体、党员干部和市民读者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和阅读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14:00-17:30)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