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在乔石书房读书 ● 经典导读(第25期):中国航海史:向海图强8000年
创建时间:2024-07-17 14:10:27  |  点击:1174  |  作者:谢凌超

公元1405年7月11日(农历6月15日),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从太仓刘家港起锚下西洋,成为中国航海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天。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以此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同时向公众普及当今的航海和海洋知识,彰显我国航海业的发展水平。

图1.jpg

2024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主题是“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

向海图强,是人类数千年来走出陆地“舒适圈”的主旋律。考古发现,七八千年前的井头山和河姆渡先民,就能利用原始的舟筏工具进行海上航行,并留下了实物遗迹。木桨等早期交通工具是远古中国人适应海洋环境、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依托。

图2.png

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3件木桨,其中1件完整,加工细致。短柄带环首,桨叶较长,略弧,平首。叶中部背面有两个凸起,长114厘米,最宽15厘米,柄长24.5厘米,叶厚1—2厘米。

图3.jpg

1996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河姆渡遗址》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内容分别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木构件、木桨和象牙器,以此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上图即以木桨为主题的“划桨行舟”邮票。

先秦时期是我国航海事业初步发展的阶段。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累积了一些天文定向、海洋气象等知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图4.jpg

目前商朝时期的舟船遗存唯有山东荣成松郭家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其舟体由一块木料制作而成,舟长390厘米、最宽74厘米、最高30厘米,有三个舱,舱深15厘米。

秦汉时,海船逐步大型化,人们已掌握驶风技术,实现了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

图5.jpg

徐福东渡(门建成绘)

唐宋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应用,加上航海知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海上远行的梦想。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这条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6.jpg

唐代远洋航路示意图

明代是我国封建时期航海业的一个高峰。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中国进入大航海时代。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其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

图8-1.png

图8-2.png

《郑和航海图》局部。《郑和航海图》绘于1425—1430年间(即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是中国第一幅亚非远洋航海图。图纸记录的地域十分广阔,从南京宝船厂一直到非洲东岸,绵延上万公里,包括亚非两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源:《新编郑和航海图集》)

明清以后,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实行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直到西洋各国的坚船利炮撞开国门,人们才意识到国内的航海技术早已大幅落后。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先后兴办一批水师学堂,专门培养各级海军官兵。

图9.jpg

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前身),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专门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的学校。

20世纪初,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轮船上从事驾驶、轮机的高级船员都是外国人,这对维护航权和经营航运业很不利。为了大力培养本国航运人才,各类商船、水产等航海院校相继出现。

图10.jpg

1909年创办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前身)是中国早期航海高等学府之一,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培养商船驾驶和轮机人员的学校。

近现代中国航海的崛起,是几代航海人接续努力的结果。其中,“宁波帮”就诞生董浩云和包玉刚两位世界级“船王”。

图11.jpg


董浩云(1912—1982),浙江舟山人,中国现代航运先驱。1927年10月中学毕业后考入航运业训练班。1928年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任常务董事。事业巅峰时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创造了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被誉为“现代郑和”。

图12.jpg

“海上巨人”号轮船模型,今藏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1979年,董浩云亲自参与“海上巨人”号油轮的建造研究,解决了许多超巨型油轮建造的技术难题,最终成功下水。“海上巨人”号总吨位达564763吨,比当时世界最大的油轮还大了一万余吨。

图13.jpg


包玉刚(1918—1991),本名起然,浙江宁波人,“宁波帮”代表人物。1955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经营印度至日本间煤炭运输。1970年改为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创设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至1981年底,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2100万吨,被誉为“世界船王”。

图14.jpg

1982年1月4日,包玉刚环球航运集团的首艘大陆订单“长城号”2.7万吨远洋散货船在大连造船厂完工交付。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艘按照国际标准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出口船舶。

如今,中国的航海航运事业蓬勃发展。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2023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中,上海、香港、宁波舟山等榜上有名。中国的航运人才遍布全球,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助力我国屹立于航运强国之林,也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

——习近平

图15.png

从宁波舟山港驶出的货轮


《中国航海史》这是我国第一部航海专业史。全书分《古代航海史》《近代航海史》《现代航海史》三卷,全景展示了我国航海事业兴衰和演变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我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历史,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图16.jpg

《中国航海史》(三卷)

彭德清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1989年版

索书号:F552.9/4223(仅限乔石书房室内阅览)


【在乔石书房读书】

“在乔石书房读书”依托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的典藏资源,通过线上平台,为读者甄选和推介乔石、郁文夫妇旧藏签赠图书和经典文献。栏目每月发布2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乔石书房藏书的文化学术价值,彰显阅读力量。

欢迎全市机构团体、党员干部和市民读者走进乔石书房,开展主题教育和阅读活动。

联系电话:0574—88270610(工作日9:00—11:30,14:00—17:30)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