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恐龙呢?霸王龙、异特龙、三角龙......甬图君猜有很多小朋友是恐龙迷,也有很多小朋友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地球上曾经的超级霸主。本期“天一童读·陪伴Vol.38”,甬图君为大家推荐五本适合少儿阅读的恐龙图书,让我们一起进入神秘又美妙的史前生命世界吧!
《中国恐龙地图》
作者:金海月 杨静 谢丹/著
董亚楠/绘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200-2
索书号:Q915.864-49/637
除了耳熟能详的外国恐龙,中国也有很多本土恐龙,比如享有“神州第一龙”美誉的阿穆尔满洲龙;头上长有骨棒、被称为中国“独角兽”的棘鼻青岛龙;脖子几乎占身体总长度一半的马门溪龙等等。在这本《中国恐龙地图》中,作者通过分区,介绍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不同地区恐龙的分布。并呈现了精美的手绘地图和300多只栩栩如生的手绘恐龙。除此之外,在“恐龙小课堂”中,还能读到许多有趣的中国恐龙小故事。书中还列举了中国恐龙博物馆精选,中国恐龙蛋分布地图以及中国恐龙足迹分布地图。
《“嗷!这里有恐龙”系列》
作者:江泓/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嗷! 我是镰刀龙》Q915.864-49/624V1
《嗷! 我是伶盗龙》Q915.864-49/624V2
《嗷! 我是霸王龙》Q915.864-49/624V3
《嗷! 我是棘龙》Q915.864-49/624V4
《嗷! 我是马门溪龙》Q915.864-49/624V5
《嗷! 我是小盗龙》Q915.864-49/624V6
“嗷!这里有恐龙”系列图书共6册,通过“科普+日记”的叙述方式,从童趣角度生动诠释恐龙的日常生活。在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独立坚强的镰刀龙,乐于助人的伶盗龙,自信成长的霸王龙,勇敢友爱的棘龙,融入集体的马门溪龙以及重视亲情的小盗龙。6只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危机四伏的史前大陆经历着各自的大冒险。日记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些来自远古的朋友,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各种技能和优秀品格。
《恐龙》
作者:[日]富田幸光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4615-6
索书号:Q915.864-49/638
这是一本涉及恐龙演化、分布、体征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恐龙百科全书。书中以恐龙为中心,按照亲缘关系对恐龙以及同时代生存的鱼龙、哺乳动物等同期生物进行了相关介绍,同时依据演化过程系统分类,兼顾恐龙的小档案与大历史,清晰地梳理恐龙的演化层级。书中还设置了互动问答、小实验等许多互动性很强的专栏,进行多角度的知识延伸。700余幅逼真的复原图、场景图,图文并茂地展示震撼的恐龙世界。恐龙化石从发掘到展示要经历哪些过程?兽脚类恐龙和蜥脚形类恐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恐龙的胃里会有石头呢?这些问题,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哦!
《邢立达恐龙手记·足迹篇》
作者:邢立达/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2219-2
索书号:Q915.864-49/594V2
作者邢立达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发现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龙。2020年,获美国沉积地质学协会颁发的詹姆斯·李·威尔逊奖,该奖颁给沉积地质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动物脚印。根据脚趾、脚板和脚跟的形状以及脚印的深浅可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研究恐龙的足迹化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邢立达为了钻研恐龙足迹化石,几乎踏遍了中国每一个省份,同时也辗转于世界各地。书中的恐龙足迹照片有的是作者趴在滚烫的岩石上拍摄的,有的是攀登上陡峭的岩壁寻找到的,有的是横穿大沙漠忍受着沙石拍打按下的快门……这些弥足珍贵的一线科考照片和科学探索笔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走进恐龙世界。
《恐龙绝响:走进史前时代》
作者:苗德岁/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736-0010-3
索书号:Q915.864/274
该书由古生物学家苗德岁所著,他是首位获得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的亚洲学者,代表作有《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给孩子的生命简史》《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
《恐龙绝响:走进史前时代》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恐龙到底是什么”阐述了恐龙的来历和定义;第二章“两亿多年前的霸主”详细介绍了恐龙的分类以及起源与灭绝;第三章“古生物学家眼里的恐龙”解释了古生物学家是如何把冷冰冰的骨骼化石复原成活生生的动物形象的;第四章“恐龙研究在中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恐龙;第五章“恐龙化石争夺战”讲述了柯普与马什的化石争夺故事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书中的内容更着重强调科学、人文、通识与视野,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恐龙科普书。
恐龙主题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拥有无穷的魅力。关于恐龙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让我们怀着科学探索精神,继续探寻更多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