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还是“退居型士大夫”。他的晚年退居生活是怎样的呢?3月12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林岩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线上主讲“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晚年的退居生活及其诗歌”。
讲座开篇,林岩介绍说,在现存陆游的诗歌里,大约有三分之二是写于陆游65岁以后,也就是写于他的晚年。陆游有一段不太长的一个从军生涯,这个时候是陆游理想的一个阶段。因为他特别渴望收复当时北宋沦陷的土地,但可惜这个理想很快就破灭了。他在四川没有得到太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到了65岁的时候回到家乡,这是他的一个遗憾,也是陆游感觉到苍凉和悲愤的地方。
陆游说的“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天山在这里是一个指代。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疆域曾经远达西域,所以“心在天山”,表达是自己想效力疆场的愿望。而此处的“身老沧洲”,“沧洲”指的是退隐之地,也就是陆游晚年所退居的乡村。我们可以通过陆游的词看到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特别渴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这个理想归于破灭。而后半部分则是他晚年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陆游的另外一首诗歌《悲歌行》很好地表达了他晚年时候的心境。陆游的退隐和理想的破灭,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是这种悲哀,包括他的这种退隐,并没有影响到他始终怀有所谓的报国的热忱。在他的内心里面,报国的热忱是如何得炽热。陆游晚年生活在一个小的村落里面,他养的小猫陪伴在身边,这个画面可以反映陆游晚年一方面蜗居小山村,抱负得不到施展。但另外一方面内心的满腔热忱与渴望效力疆场的这种愿望却始终没有泯灭。这种反差极大的情形,才是陆游晚年的生活状态。“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林岩还表示,陆游晚年一直都生活在乡里。但是在这个退居的二十多年里,却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陆游的晚年是在以诗歌的形式来写日记。如果翻一翻陆游的诗歌,就会发现在他晚年的时刻,中间固然不乏一些英雄迟暮的感叹,但却主要是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涉及到饮食、读书、吟诗,以及他的出游交往等,包括家庭生活的一些情形。并且他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凡俗琐事使他的诗歌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化气息出现在南宋诗坛,对于后来的诗人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陆游晚年日常生活的诗歌,与农村的描写紧密相关。陆游所生活的地方,是现在的绍兴。大概在陆游41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这个地方买地,然后开始建房子。离开官场之后,基本上都是定居在此。陆游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环境比较清幽的小山村。他的诗歌里面所反映的其实也是浙东乡村生活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中间关于农事的描写是最多的。而这些事物可能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或者是一些中年人会特别的熟悉,因为这跟他们所经历过的农村及农事节奏是差不多的。
主讲人简介: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访问学人、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台湾“中研院”史语言所访问学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日本大阪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科特任准教授。曾担任央视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栏目主讲人之一,央视“百家说故事”主讲人之一,湖北卫视“奇妙的诗词”特邀评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诗词、中国古代文章学、宋元文学史、中国科举文化史。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已出版专著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