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 天心传香:寻找宋韵美学中的传承密码[图]

    发布时间:2025-10-10 16:39:57  |  点击:71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宋代美学传递给后人的是什么?它留给后世的这一缕清香,天真浪漫,清而高远。透过那一幅幅流转千年的丹青手迹,找寻那段文化鼎盛的美学基因。寻找美的存在是我们共同的视觉本能。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承中,宋代留给我们的是最高级的东方审美。2025年10月4日(周六)下午2点,画家、宁波(海曙)工笔画学会会长舒勤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担任主讲,带来题为《天心传香:寻找宋韵美学中的传承密码》的精彩讲座,带领市民读者一同穿越千年,解码宋式美学的基因与传承。讲座伊始,舒勤老师以“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的诗意为引,带领满场听众徐徐步入那个风雅绝代的宋朝。他并未停留在对宋代书画表面形式的赏析,而是深入肌理,从其独特的工笔画语言、极简的构图留白、以及“只此青绿”的色彩哲学入手,生动解码了宋人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其内心世界与宇宙观。舒勤老师指出:宋代美学留给我们的,并非冰冷的文物,而是一种高级的、活着的审美态度。。他结合其个人专著《天心传香》的创作心路,通过一幅幅经典画作的细致解读,生动阐述了宋韵美学中“清、雅、拙、朴”的精神内核,并指出这种追求内在精神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至...
  • 孙悟空“飞”到非洲,中国担当“种”入少年心——甬城作家陈伟军携《阿布尔的孙悟空》开讲[图]

    发布时间:2025-10-09 16:32:20  |  点击:68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孙悟空长什么样?是金箍棒?是筋斗云?还是……一身维和蓝的‘中国悟空’?”10月1日下午,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童读大课堂”开讲,甬城青年作家陈伟军携作品《阿布尔的孙悟空》,用“孙悟空”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为近200名孩子和家长上了一堂“看见中国担当”的沉浸式阅读课。从“封面观察”到“非洲悟空”,一堂跨越万里的阅读探究讲座伊始,大屏幕上出现《阿布尔的孙悟空》封面:蓝天白云下,一个非洲少年高举“孙悟空”面具,奔跑在一辆维和部队卡车身边,与车上的军人相视而笑。陈伟军邀请孩子们充当观察员:“你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发现了什么特别的人或者事物?”“我发现一个面具,是我最喜欢的美猴王!”“我知道卡车上的字母UN代表联合国,所以这本书一定与和平有关!”充满童真的话语此起彼伏。陈伟军顺势揭秘:封面上的非洲少年叫“阿布尔”,而“孙悟空”则是阿布尔和许多非洲儿童眼里的“中国英雄”,也是中国维和军人在他们眼中的形象。“那么,你眼里的孙悟空是谁呢?”“是医生”“是警察”“是我的爸爸”……原来孙悟空不只存在于童话里,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孙悟空”。从“身边故事”到“国家承诺”:一段真实背后的中国担当“这本...
  • 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从《三体》讲起[图]

    发布时间:2025-09-30 15:51:32  |  点击:102
    从前,中国人笔下的月亮,是嫦娥与玉兔;如今我们书写的月球,是基地与文明存亡。科幻在这片土地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悄然变了模样。9月2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DavidS.Hogsette教授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天一讲堂×人闻社课Glocal系列第21场“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从《三体》讲起”。DavidS.Hogsette表示,中国古典文学可被视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中文科幻作品的主要特征包括冒险与探索的叙事模式、对乌托邦的憧憬、对超常或奇幻现象的描绘,以及与超越世俗存在的相遇,甚至涉及机械生命体的设定。这些早期的文学叙事为中国后来的科幻小说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指出,在西方,科幻小说的兴起与启蒙运动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而中国现代科幻小说则大约起源于1904年。此后,许多中国作家创作了大量科幻故事与小说。出于市场考虑,一些作品以翻译外国科幻作家作品的形式出版,以此提升销量,这也反映出当时科幻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独特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思想与政策层面积极借鉴苏联经验,大量苏联著作被引入中国。据统计,超过12,000部涵盖各个知识领域的苏联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含...
  • 为什么我们很难打开一本书?[图]

    发布时间:2025-09-23 17:31:22  |  点击:147
    为什么我们很难打开一本书?成年人,是不是工作太累,下班只想消遣?下了很多次决心,但是刷起手机就无法结束。或者,挑书完全没有头绪,挑不到喜欢的。或者,书籍市场里的水货太多,拿到手就感觉被骗?种种原因合力而成。小孩子,除了手机和学业在挤压阅读时间以外,也许还有一个重要力量,拽着他们远离阅读。9月20日,文学博士,《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为什么我们很难打开一本书?”。杨素秋介绍了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演变,文化的最初传承依赖于口述传统,神话与寓言在代代相传中激发了人类最初的想象力。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文化进入书面传播的黄金时代,19世纪小说蓬勃发展,复杂的文本如法庭辩论、哲学著述等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理性思维与深度思考的兴盛。摄影技术的出现开启了图像时代,图片因其生动直观而流行,但其局限性在于只能呈现片段。在视频时代,短视频和长视频快速传播信息,但容易导致信息过载,缺乏深度理解。关于短视频和长视频对大脑的影响,杨老师指出,这类视听内容的广泛传播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注意力结构。资本逻辑驱动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助推了短视频平台的...
  • 三角地带的革命: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崛起[图]

    发布时间:2025-09-23 16:25:41  |  点击:144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浙东三角地带曾燃起一束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这片襟江带海、地势复杂的土地,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见证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崛起传奇。9月21日,天一讲堂邀请到历史学博士,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善庆带来讲座:三角地带的革命: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崛起。作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以杭州湾南岸、四明山腹地及甬绍平原构成的“三角地带”为核心,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实现战略崛起,成为华东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浙东军民在特殊地理与政治环境下,构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抗战体系的典范。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同步组建浙东抗日自卫军(后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以“隐蔽发展、逐步壮大”为策略,在三角地带构建“山地游击区为依托、平原根据地为支撑、沿海交通线为纽带”的立体防御体系,迅速完成从“零星游击”到“根据地化”的战略转型。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崛起,并非单纯军事力量的扩张,而是以“政权建设为核心、军民动员为基础、综合保障为支撑”的系统化建设...
  • 谢灵运与浙东唐诗之路[图]

    发布时间:2025-09-17 16:45:58  |  点击:16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唐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9月13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可先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讲坛“名人名典”系列第3季第9场“谢灵运与浙东唐诗之路”。讲座中,胡可先围绕“浙东诗路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浙东山水诗的文学定位”“谢灵运浙东山水诗的隐逸情怀”“谢灵运浙东山水诗的政治内涵”“谢灵运浙东山水诗的后世影响”五方面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胡可先谈到谢灵运在赴任永嘉太守途中,就作了一系列山水诗,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夜发石关亭》等,这些诗呈现出谢灵运描绘山水的富丽精工与自然纯粹。胡可先指出谢灵运的山水诗,从地点上看,主要创作于永嘉、始宁和临川;从时间上看,主要创作于被贬永嘉后的失意时期。谢灵运浙东山水诗集中在出任永嘉太守和退居始宁别墅时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还表现出隐逸的情怀,既是谢氏家族隐逸传统的延续,也表现在谢灵运为官时期的退隐意绪,更表现在他退居始宁时期与自然山水融而为一境界。此外,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具有较为深刻的政治内涵,...
  • 宁波昆虫记[图]

    发布时间:2025-09-09 16:45:21  |  点击:182
    夏末秋初,蛙鸣声声,一只黑丽翅蜻轻盈地掠过溪面;灌丛深处,一只眼斑螳正安静地小憩——这些微小的瞬间,正是大自然无声却壮丽的叙事。9月7日下午,在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资深媒体人、自然摄影师、博物作家张海华(笔名“大山雀”)为甬城孩子带来了一场题为《宁波昆虫记》的精彩讲座,带领孩子们化身“小小法布尔”,走进身边的昆虫世界。主讲人张海华拥有26年新闻从业经历与20年自然探索经验,是一位真正“心翔天地间”的博物实践者。他的作品《云中的风铃》曾获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夜遇记》更是国内首部原创夜探自然主题的图书。近年来,他持续通过镜头与笔触,记录宁波本地的生物多样性,传播博物美学与自然教育理念。讲座中,张海华从法布尔的《昆虫记》讲起,将他眼中的“宁波昆虫记”娓娓道来。他通过一张张精美的生态摄影,为孩子们展示了大千世界的自然生灵,从天上的飞鸟,到地上的蛇类、蛙类,再到缤纷的花草树木。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关于昆虫的讲解:枯叶蛱蝶如何以“隐身术”骗过天敌,蜻蜓如何举行“空中婚礼”,透顶单脉色蟌怎样护卫产卵、领地争斗……还提到了王氏樗蚕蛾、鸟嘴壶夜蛾等生活在宁波四明山中的珍稀蛾类。“竖蜻蜓的用意是什...
  • 叩问西东:以青春之名重返西南联大[图]

    发布时间:2025-09-09 15:37:17  |  点击:182
    如果可以给1938年的人写信,你会说些什么?如果可以改变八十八年前某一些人的命运,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1938年西南联大的女生梅姝与2026年互联网时代的女生闻小秋,在神秘邮筒感召下,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营救,完成了一项生死攸关的秘密行动。两个不同时空的女生,以勇毅、果敢、智慧、以现代科技加持下的AI大数据、以无边的热忱缔造了属于不同时代的传奇。9月6日,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报告厅,作家徐海蛟举行了一场题为“叩问西东:以青春之名重返西南联大”的深度讲座。此次讲座中,徐海蛟别开生面地从其新近创作的小说《1938回答2026》引入,为现场观众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发热烈共鸣。讲座伊始,徐海蛟便直指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现实困境。他表示,创作《1938回答2026》的初衷,正是源于他观察到在高强度的学业下,许多年轻人从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感到疲惫、焦虑甚至对生活感到迷惘。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他将目光投向了西南联大——这片在中华民族最危难时刻守护文明火种、绽放理想之光的精神高地。他笔下的人物,正是带着今天的疑问,穿越时空去探寻答案。徐海蛟生动讲述了在日军轰炸的警报声中,联大学子们仍坚持...
  • 设计赋能:乡村文化在地振兴[图]

    发布时间:2025-09-01 17:25:14  |  点击:214
    乡村,是文明的根脉,是乡愁的载体。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乡村的在地文化正面临被淡忘、被稀释的挑战。8月31日,天一讲堂邀请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党支部书记王萍带来讲座《设计赋能:乡村文化在地振兴》。讲座伊始,王教授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维度展开阐述。从历史维度出发,梳理了乡村振兴的根源与镜鉴,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衰败的关键,回顾了梁漱溟、费孝通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以及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经验教训,强调2012年后城乡融合及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价值的凸显。分析了不同阶段乡村文化定位的转变,特别提及乡村振兴时期“文化本位”的突出,以及“农村”改“乡村”、三农问题表述调整背后对农民利益的重视。在现实维度部分,王教授直面当前乡村建设中的“样板化”“非农化”“主体错位化”等多重困境,同时指出艺术乡建面临的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让听众清晰认识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挑战。实践路径探讨环节成为讲座的亮点。王教授着重强调了设计学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创意设计、品牌打造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产品更好走向市场;二是通过打造独特乡村文旅体验,为游客创造情绪价值,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此外,王教授结合实...
  • 歌唱的艺术[图]

    发布时间:2025-09-01 09:55:33  |  点击:191
    8月30日下午,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一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题为《歌唱的艺术》的精彩讲座在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女高音歌唱家、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韩彦婷教授担任主讲,为宁波市民及声乐爱好者带来一场融贯科学、艺术与人文的声乐盛宴。讲座伊始,韩彦婷教授并未即刻切入艰深的声乐技巧,而是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表达出发。她以“当原始人用喉间嘶吼传递狩猎信号,歌唱便成了人类最早的语言”这一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引言,瞬间抓住了全场听众的注意力。她指出,歌唱并非专业歌者的专利,而是深植于每个人本能中的、表达真实自我的宝贵方式。随后,韩彦婷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歌唱的“奥秘”。她从科学机理层面,解释了声带振动、气息运用与共鸣塑造的科学原理,让听众理解“好声音”背后的物理法则;又从艺术表现角度,亲身示范了歌唱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阐述了如何通过形体与表情传递歌曲的情感内涵。讲座内容层层递进,从“如何让歌声更动人”的技术秘诀,升华到“如何用声音表达真实自我”的深层对话,引导观众重新思考歌唱与自我、与生活的关系。作为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普及讲座,现场互动环节气氛尤为热烈。韩彦婷教...
  • 宇宙大爆炸与太阳系外行星搜寻[图]

    发布时间:2025-08-27 17:02:44  |  点击:219
    宇宙中有数千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中又有数千亿颗恒星,几乎每颗恒星周围又有行星,其中地球还孕育着大量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类。如此纷繁复杂的宇宙是怎么来的?太阳会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大,并最终将在50多亿年后吞没地球。我们的子孙后代该何去何从?8月23日下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陈鹏飞教授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宇宙大爆炸与太阳系外行星搜寻”。首先,陈鹏飞带领听友回溯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早期认知。他指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都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张衡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牛顿同样认为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然而,这一看似合理的宇宙图景在17世纪遭遇了挑战。天文学家开普勒率先对“宇宙无限”的假设提出质疑,并抛出了“为什么还会有黑夜?”的问题。这一矛盾后来被称为“奥伯斯佯谬”,动摇了“无限静态宇宙”的传统观念,成为推动现代宇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宇宙的有限性与演化本质。随后,陈鹏飞深入讲解了爱因斯坦与宇宙膨胀理论的演进历程。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其核心方程揭示了物质分布如何决定时空的几何结构...
  • 何以为志: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方志发展与传承[图]

    发布时间:2025-08-19 15:10:56  |  点击:196
    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史书叙说宏远,家谱记取微观。而志,正是宏观与微观的连接与承托。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志”是每个人触摸历史的介质,品读时代的注脚。8月16日下午,历史学博士,宁波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翠做客天一讲堂,主讲“何以为志: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方志发展与传承”。王翠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解何以为“志”,“志”的前世今生。它滥觞于先秦,或缘起《山海经》的奇幻轻盈,或根植于儒家典籍的厚重端庄。汉唐志的编修日丰,是以文人之情志,亦为王朝之政纲,及至宋元,从州郡县志到大一统志都有了范本,明清之志已然繁盛,从村镇到中央,从西藏到新疆。新中国成立后,志的编修更是焕发生机,成为依法开办的新事业,更为生动、科学地记录着,从过往到将来……随后王翠讲到方志的保存现状,她着重提及宁波天一阁以收藏明代方志闻名。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侵入宁波,曾闯进天一阁,从地方志中查看宁波一带的地形,并且掠走了《大明一统志》等几十种地方志和舆地图书。以及目前国内最大的地方志保存者是国家图书馆。由此王翠提及方志与宁波城之间的关系,宁波作为方志之乡,拥有四大显著特点:官私著述成果丰硕,志...
  • 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图]

    发布时间:2025-08-14 10:58:30  |  点击:216
    随着画笔在纸上“沙沙”游走,一只威风凛凛的独角仙跃然纸上,标志性的头角仿佛能顶起整个天空……台下,孩子们“哇”声一片,小手拍得通红。8月10日,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多功能厅座无虚席,科普漫画“酷虫学校系列”作者夏吉安和他的昆虫朋友,给孩子带来一场探秘昆虫世界的奇幻旅程。夏吉安曾两次斩获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奖项。他与妻子共同打造的“酷虫学校”系列是很多孩子自然科普的启蒙书。在讲座现场,他化身最会讲故事的昆虫魔法师。在他诙谐的描述下,屁步甲、屎壳郎、水虿、行军蚁等昆虫不再是书本上呆板的图鉴,而成了拥有独特生存智慧的生命主角。现场欢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互动环节更是将讲座推向高潮。“屁步甲的臭气里藏着什么秘密?”夏吉安刚一提问,台下的小手便如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争先恐后地抢答、恍然大悟地惊叹,交织成最动听的求知乐章。一位全程高举着手的小男孩兴奋地说:“原来屎壳郎滚粪球是草原清道夫,太酷了!回家我要告诉爸爸!”自2003年成立工作室以来,夏吉安坚持用画笔与故事引领孩子回归自然。他用自己野外探索的经历和《酷虫学校》中数百个鲜活的昆虫角色为孩子推开一扇通往生命奥秘的大门:“昆虫虽小,却蕴藏着惊...
  • 古典诗词的审美与文化——重温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图]

    发布时间:2025-08-13 11:05:44  |  点击:255
    古典诗词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基因,从“同心而离居”的怅惘,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绚烂,到“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豪迈。这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叩击你我的心灵。8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朱子辉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古典诗词的审美与文化——重温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朱子辉开篇即点明古典诗词的双重价值,它们不仅是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他特别提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对宁波天一阁的笔墨,曾在他心中种下对这座“书藏古今”之城的特殊情结。并借此引出讲座主题——如何通过古诗词感受美、理解文化。在解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时,朱子辉以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提出诗歌如同解牛般需掌握“天理”。他强调,音乐性作为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声韵与节奏恰似乐章的旋律与节拍;谈及押韵规则,朱子辉以“无韵不成诗”点明押韵之必要性,并揭示近体诗的平声韵奥秘;在平仄搭配环节,他系统梳理了平仄交错的基本规律,并以李商隐《锦瑟》为例,逐句剖析其格律精妙,同时还特别提醒听友留意规避“三平尾”现象。接着,朱子辉继而深入...
  • 故宫里的神兽[图]

    发布时间:2025-08-05 16:39:37  |  点击:243
    龙飞凤舞,螭吻盘踞,仙骑引路……故宫红墙黄瓦间,形态各异的神兽无处不在,它们是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更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造诣的璀璨结晶。值此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在其全新力作《故宫里的神兽》中,依托详实史料与深入现场考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这些神兽的神秘面纱。8月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与广大读者分享《故宫里的神兽》,细述这些神兽背后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含义。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体基因库。宫殿中形态各异的神兽中,盘踞屋脊的龙、翱翔藻井的凤、伫立庭院的麒麟,都绝非简单的装饰符号,而是承载着千年历史演进的文化密码。周乾笑称自己在故宫的22年,被这座文化大宝库熏陶,同时要满足每年上千万观众的文化渴求。这位仍在主持中和殿、保和殿科学试验的工科学者,指尖既操作过精密的试验仪器,也翻阅过泛黄的宫廷档案。自入职以来,周乾始终坚持学习,并且主动分享研究成果,真正满足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渴求。故宫神兽的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正本清源。他以“仙人骑凤”造型为例:这一常见...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