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还记得宁波老话童谣里的一首《宁波下饭》吗?里面提到的红膏炝蟹、泥螺蟹酱龙头烤、乌贼剥皮烤、咸齑黄鱼都是我们爱吃的海鲜,也都是我们东海常见的海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海吃海的宁波人,在创作的儿歌童谣里总是刻着海洋的印记,也以此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海洋歌谣。比如将海中的鱼、虾、蟹、贝等的外形、习性编成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海洋生物的;总结经验,科学指导渔民捕捞鱼货的;关于渔民的龙神信仰的;教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
本期,“阅读蓝海”知识课堂Vol.18将和大家分享一首有趣的海洋童谣,里面提到了我们常见常吃的海产,快来看看你爱吃的海鲜在不在里面吧?
鱼名谣
鳗鱼长,鲳鱼扁,大头梅童短身材。
飞鱼飞,鲻鱼跳,无眼海蜇随潮漂。
黄鱼黄,带鱼亮,箬鳎眼睛单边藏。
乌贼乌,两根须,背着砧板游江湖。
这首童谣从题目看,就知道是一首专门用来讲鱼类名称的歌谣。但了解点海洋知识的小朋友会发现,内容除了有东海地区常见的8种鱼类(鳗鱼、鲳鱼、梅童鱼、飞鱼、鲻鱼、黄鱼、带鱼、箬鳎),还提到了其他2种海洋生物(海蜇、乌贼)。这首童谣将各种海产鱼类的外形、体态、习性等描绘得惟妙惟肖,可以说是小朋友学习海洋生物知识的鲜活教材。比如“鳗鱼长”、“鲳鱼扁”就讲了鱼的外形;“飞鱼飞”、“鲻鱼跳”是指鱼的习性。下面就让我们来重点介绍几种吧!
梅童鱼
梅童鱼,宁波人称其大头梅童,是东海常见的鱼类。它通体金黄,又大又圆的脑袋和短短的身材,像个小朋友一样童稚可爱,真是鱼如其名啊!
说起来,梅童鱼还是黄鱼的近亲,和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鮸鱼、黄唇鱼、毛鲿鱼一起被称为石首科的“黄鱼七兄弟”。不识货的还以为它是大黄鱼的幼鱼,殊不知梅童鱼就长这样,再长也长不成大黄鱼呢!
由于野生大黄鱼数量稀少,普通宁波人家常吃的还是梅童鱼和小黄鱼,不管是清蒸或者咸齑放汤,米道好足嘞!
海蜇
海蜇是水母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腔肠动物。至于为什么要叫海蜇?可能因其在海中会蛰人吧。它的头顶呈伞状,口和触手向下,触手上长满了刺细胞,当小鱼小虾不小心碰到触手,刺细胞就会发出刺丝,而刺丝中的毒液就会麻痹鱼虾,让其成为它的盘中餐。所以,当你去海边游玩,一定要小心海蜇,不要被它蛰伤了。
童谣中说它没有眼睛,是因为海蜇靠着触手和躲在它身上的小虾来感知周围环境,当遇到危险,小虾就会立即躲入海蜇的口腕里“提醒”它。所以,渔民常说:“海蜇走路虾当眼”。
虽然海蜇有毒,但是经过加工,海蜇皮和海蜇头就变成了美味佳肴。不过海蜇头并不是它那个半球形的“头”,而是海蜇的口腕部分,而海蜇皮则是海蜇的伞盖位置。凉拌的海蜇,Q弹爽脆,是宁波人餐桌上经典的开胃菜呢!
海蜇头(左)海蜇皮(右)
箬鳎(ruòtǎ)
箬鳎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只要看到图片,小朋友肯定会说:哦,原来是它呀!
箬鳎,又名舌鳎,就是宁波人的口中的“玉秃鱼”。为什么叫玉秃?只要你多读几遍两者的发音,就会发现:“箬鳎”的普通话发音和“玉秃”的宁波话发音竟有惊人的相似。
箬鳎鱼身体侧扁,像舌头的形状,眼睛是在同一侧,有眼一面呈褐色,无眼一面呈白色。传说中,箬鳎鱼为毛鲿鱼与七星鱼做媒,由于草率从事,结果,毛鲿鱼一巴掌将箬鳎鱼打扁,连两只眼睛也被打到一边去了。从此,箬鳎就成了现在的模样。不过,箬鳎单边藏的眼睛可不是出生就这样。它的幼鱼身体扁平眼睛对称,随着慢慢长大,两眼才开始逐渐偏移,趋向同侧,直到最后的姿态。
乌贼
小朋友,你知道上面哪个是乌贼吗?答案:图二是乌贼。
宁波人把墨鱼称为乌贼。“乌”和“墨”都反映了乌贼的特性,它体内有个墨囊,里面有能分泌天然墨汁的墨腺,只要遇到危险,乌贼就会立刻喷出墨汁,将周围的海水染成黑色,让敌人看不清它,在黑色烟幕的掩护下,它就能逃之夭夭了。
童谣中提到乌贼“背着砧板游江湖”,是指它身上有一块乌贼骨,那其实是退化了的贝壳,所以乌贼(墨鱼)不是鱼,而是一种贝类哦。
正所谓“过酒乌贼鲞,下饭龙头烤”。宁波人爱吃乌贼,剥皮烤的乌贼,用乌贼晒干制成的墨鱼鲞、明府鲞,都是宁波人心里老底子的味道呢!
咨询电话:0574-88270686,周一至周日 9:00-11:30,14: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