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人类世,一派理论家畅想万物共生,呼吁我们突破家宅四壁的束缚,以最为开放的姿态尝试各种连接实验。另一派则正相反,提醒我们暴露自身的种种危险。那么,在当今世界之中,究竟何以“栖居”?2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云讲堂,线上主讲2022年新春特别讲座——何谓“诗意的栖居”:从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
首先,姜宇辉介绍了家和宅,作为生活里面这个现象,从中国的文化里面应该怎么样去分析。家对于作为中国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和场所。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精神寄托所在。回到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漫长旅行的终点,还是一个精神的归宿,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在家的源头之处,可以找到在人生里面很多问题的答案,以及心心念念或者寻寻觅觅的人生感悟,最终还要是在家才能够得到实现、升华和凝聚。家更是延续世代的一个核心与枢纽。姜宇辉表示,当下的中国人对家的感觉和体验已经发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并随之用三个词概括现在中国人对家的感悟:作家的情思、作家的忧思和作家的迷思。
接着,姜宇辉列举了三位跟家、宅和栖居相关的20世纪西方的思想家:巴什拉、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关于第一位思想家,巴什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化,从早期对科学理性、科学史、科学方法的关注,转向对诗歌的一个研讨,这被称之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科学家在他的日常科学工作里面,最重要的是客观和各种各样可重复的普遍化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把自己的各种各样情感因素去带到研究的过程。但是巴什拉恰恰想把诗歌跟科学结合在一起。关于海德格尔,在诗意的栖居的论文里,他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栖居的方式,即诗意的栖居和非诗意的栖居。在他看来,真正的诗意的栖居应该是作诗所采取的尺度作为疏异者——那不可见者就在其中保护着它的本质。真正的尺度不是人给世界的,而是世界打开给人的,人沉浸在其中去感受、去玩味、去陶冶,去探索。
最后,姜宇辉讲述道,列维纳斯对家宅和死亡的认识跟之前两位哲学家都不太一样。他在《总体与无限》这本书里面对家、宅跟内在性进行了一个论述。对于诗意栖居,列维纳斯认为是根本不成立的。他对巴什拉跟海德格尔基本的命题进行了修正,人们要有家,是因为一开始人类在世界上面并不是追求很高的精神的向往,而是享受这个世界给你带来的肉体的或者物质的各种各样的才智。
主讲人简介:姜宇辉,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新哲人》杂志中文版主编,《法国哲学研究》执行主编,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电影哲学和媒介理论。译作有《千高原》《普鲁斯特与符号》。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等。在《文艺研究》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也在三联中读开设一些哲学普及性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