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宁波三江口港城建立1200周年。
1200年之前,也就是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并筑子城,这在我们宁波城市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宁波三江口夜景
经过历代的发展,从子城到罗城,从日月两湖到天封塔,宁波城市由小变大,渐成规模。
而城中的天封塔,不仅是宁波城区最高的古代建筑,也是宁波城的标志性建筑。
本期,我们“乡音声声·阿拉学说宁波老话童谣”Vol.13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老宁波人中流传甚广的民谣:《天封塔,十八格》。
先来听听宁波图书馆馆员朱红宇老师的语音示范吧。
《天封塔,十八格》
天封塔,十八格,
唐朝造起天封塔,
背来沙泥往上搭,
鲁班师傅会呆煞。
天封塔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郡庙东南侧大沙泥街194号(天封公园内)。1961年5月被公布为宁波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封塔塔高60米,共14层,七明七暗,呈六角形,玲珑精巧。传说地下还有四层,所以宁波人有“天封塔,十八格”的民谣。
在学说这首民谣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宝塔的前生今世吧。
1865年(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天封塔
天封塔的前生今世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年间(公元695-696年),因建塔年号始未“天”“封”而得名,并建有天封寺。南宋建炎年间,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年)重建。元泰定元年(1324年)又废圮,至顺元年又重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雷火击毁三层,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巨风刮跑了塔顶,三十八年(1559年)又重修。屡圮屡治,到了清嘉庆三年(1798年)12月修塔时因灯失火,塔檐、平座栏干俱被焚毁,只剩砖砌的塔身。
为保护这一千年古塔,1984年开始重修,同时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天封塔的塔基结构。
1989年12月,按宋塔风貌重修的天封塔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丁辛同画
天封塔的意义
天封塔为中国江南特有的典型的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具有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的特点;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运航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历经千年,如今天封塔成了宁波历史的见证。
天封塔的传说
宁波面临东海,是甬江、姚江和奉化江的三江交叉会合地。
传说在唐时,镇海招宝山出了一条兴风作浪的鳖鱼精,自此宁波再无安宁。
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一天清晨,他见四明山顶有一颗红宝石闪闪发光,于是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这颗宝石凿成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就在这一天,那条鳖鱼精又来兴风作浪,老石匠拿着这颗光彩夺目的宝珠从四明山上下来。鳖鱼精一见这利剑似的宝光,就往海底逃遁。刹那间,海上恢复了往日的波宁浪静。
老石匠决心在宁波城中心造一座塔来保存这颗宝珠。老百姓听说后纷纷前来帮忙,搬石块、运沙泥,日日夜夜地干。
在没有吊车设备的古代,想要建造这么高的建筑并不简单。据说,当塔越造越高时,人们便将江沙堆成和塔差不多高的平台,然后运送砖石直到塔顶。
天封塔完工以后,这些用来垫高的沙石就被用来铺设两条路,这两条路就是我们市民熟悉的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
第二年,天封塔造成了,这颗宝珠就被安放在塔的最高层。从此,这座塔和塔上的宝珠成了宁波城的镇邪之物。
1910年出版,由历史学家Josepf Lauterer编著中关于宁波天封塔的插图
再来说说这首民谣。
这首《天封塔,十八格》的民谣口口相传,千年流诵。简单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我们宁波人多少的自豪、智慧与艰辛。“背来泥沙往上搭”,这样聪明的建塔方法,要是被中国工匠祖师爷——鲁班师傅看见了,他也会觉得惊讶的,真是风趣、幽默。
塔建成后,大量用来堆积高台的泥沙就铺成了两条街,就是现在塔旁的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由此也说明了积沙建塔的艰辛和工程的浩大。
亲爱的小读者,寒假就要来临,让我们趁着假期,念着这首民谣,去天封塔逛逛吧!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宁波图书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