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文明的根脉,是乡愁的载体。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乡村的在地文化正面临被淡忘、被稀释的挑战。8月31日,天一讲堂邀请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党支部书记王萍带来讲座《设计赋能:乡村文化在地振兴》。
讲座伊始,王教授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维度展开阐述。从历史维度出发,梳理了乡村振兴的根源与镜鉴,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衰败的关键,回顾了梁漱溟、费孝通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以及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经验教训,强调2012年后城乡融合及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价值的凸显。分析了不同阶段乡村文化定位的转变,特别提及乡村振兴时期“文化本位”的突出,以及“农村”改“乡村”、三农问题表述调整背后对农民利益的重视。
在现实维度部分,王教授直面当前乡村建设中的“样板化”“非农化”“主体错位化”等多重困境,同时指出艺术乡建面临的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让听众清晰认识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挑战。
实践路径探讨环节成为讲座的亮点。王教授着重强调了设计学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创意设计、品牌打造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产品更好走向市场;二是通过打造独特乡村文旅体验,为游客创造情绪价值,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
此外,王教授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三点乡村振兴实践建议:一是开发田园综合体,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倡导的耕读教育,对接中小学及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挖掘农业研学市场潜力;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古建筑数字化保护这一低碳手段,契合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发展趋势;三是明确乡村特色定位,通过深度普查文化资源、解码文化基因,凝练差异化特色,减少城市资本过度植入,依托自然禀赋讲好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