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史书叙说宏远,家谱记取微观。而志,正是宏观与微观的连接与承托。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志”是每个人触摸历史的介质,品读时代的注脚。8月16日下午,历史学博士,宁波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翠做客天一讲堂,主讲“何以为志: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方志发展与传承”。
王翠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解何以为“志”,“志”的前世今生。它滥觞于先秦,或缘起《山海经》的奇幻轻盈,或根植于儒家典籍的厚重端庄。汉唐志的编修日丰,是以文人之情志,亦为王朝之政纲,及至宋元,从州郡县志到大一统志都有了范本,明清之志已然繁盛,从村镇到中央,从西藏到新疆。新中国成立后,志的编修更是焕发生机,成为依法开办的新事业,更为生动、科学地记录着,从过往到将来……
随后王翠讲到方志的保存现状,她着重提及宁波天一阁以收藏明代方志闻名。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侵入宁波,曾闯进天一阁,从地方志中查看宁波一带的地形,并且掠走了《大明一统志》等几十种地方志和舆地图书。以及目前国内最大的地方志保存者是国家图书馆。由此王翠提及方志与宁波城之间的关系,宁波作为方志之乡,拥有四大显著特点:官私著述成果丰硕,志书类型丰富;志书理论发达,志书人才辈出;藏书传统源远流长,数量丰富;以及宁波大学拥有中国唯一的方志学本科专业。
最后王翠呼吁,志书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是鲜活的实用品,它的出路一定在人民群众中,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指出过这一点,所以一定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口述方法的引入,个人回忆录等等。
王翠,历史学博士,宁波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地方志、党史、区域文化研究。参与编写《宁波市志(1991-2010)》《宁波市扶贫支援志(1978-2021)》《宁波水利志》《江厦街道志》等十余部地方志书。指导各类志书编写三十余部。在《中国地方志》《上海地方志》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