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古典诗词的审美与文化——重温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图]
创建时间:2025-08-13 11:05:44  |  点击:105  |  作者:胡品嘉/文 张展庆/摄

古典诗词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基因,从“同心而离居”的怅惘,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绚烂,到“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豪迈。这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叩击你我的心灵。8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朱子辉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古典诗词的审美与文化——重温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

朱子辉开篇即点明古典诗词的双重价值,它们不仅是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他特别提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对宁波天一阁的笔墨,曾在他心中种下对这座“书藏古今”之城的特殊情结。并借此引出讲座主题——如何通过古诗词感受美、理解文化。

1.jpg

在解析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时,朱子辉以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提出诗歌如同解牛般需掌握“天理”。他强调,音乐性作为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声韵与节奏恰似乐章的旋律与节拍;谈及押韵规则,朱子辉以“无韵不成诗”点明押韵之必要性,并揭示近体诗的平声韵奥秘;在平仄搭配环节,他系统梳理了平仄交错的基本规律,并以李商隐《锦瑟》为例,逐句剖析其格律精妙,同时还特别提醒听友留意规避“三平尾”现象。

2.jpg

接着,朱子辉继而深入剖析诗歌意象的形象性,指出其超越现实的意境塑造之力,他引用明代诗评家谢榛的观点,称好的诗歌需要“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在探讨诗歌技法时,练字、句法、章法这些技巧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丰富层次。随后,朱子辉以孟子“养吾浩然之气”为引,揭示诗歌陶冶情操的奥秘,如高鼎《村居》虽经历战乱仍保持乐观心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健康与明朗。朱子辉更是将诗歌比作生命的一种等待,如杜甫追慕宋玉等,都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包容与期待。

3.jpg 

主讲人简介:朱子辉,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于2011、2013年,两次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主要致力于古典诗文的审美与文化、古典诗词写作、中华诗教与传统文化以及桐城派私塾吟诵的整理与研究。出版有《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等相关论著。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重温经典古诗文》《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虎年说虎》《〈人间词话〉话“人间”》等系列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书院”主讲《江汉诗约:诗仙李白》《江汉诗约:诗圣杜甫》《江汉诗约:诗佛王维》等,都颇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