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凤舞,螭吻盘踞,仙骑引路……故宫红墙黄瓦间,形态各异的神兽无处不在,它们是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更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造诣的璀璨结晶。值此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在其全新力作《故宫里的神兽》中,依托详实史料与深入现场考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这些神兽的神秘面纱。8月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与广大读者分享《故宫里的神兽》,细述这些神兽背后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含义。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体基因库。宫殿中形态各异的神兽中,盘踞屋脊的龙、翱翔藻井的凤、伫立庭院的麒麟,都绝非简单的装饰符号,而是承载着千年历史演进的文化密码。周乾笑称自己在故宫的22年,被这座文化大宝库熏陶,同时要满足每年上千万观众的文化渴求。这位仍在主持中和殿、保和殿科学试验的工科学者,指尖既操作过精密的试验仪器,也翻阅过泛黄的宫廷档案。自入职以来,周乾始终坚持学习,并且主动分享研究成果,真正满足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渴求。
故宫神兽的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亟需正本清源。他以“仙人骑凤”造型为例:这一常见于宫殿屋脊的神兽组合,常被误传为姜子牙的小舅子齐湣王化身。但根据史料考据,该形象最早见于北宋《营造法式》,实与道教文化相关。同样被误解的还有御花园中的“木变石”,实为远古时期树木与砂石成分呼唤形成的化石,其形成过程需经历数千万年,最终形成兼具木纹肌理与岩石硬度的特殊化石,承载着地球演变的珍贵记忆。
故宫古建筑保护恪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包括使用原有材料和传统工艺。对于琉璃构件这类“建筑明珠”,当屋脊神兽的釉面出现剥落时,故宫匠人会采用传统复烧技艺;而青铜器类文物则遵循馆藏文物修复规范。围绕故宫房屋数量的千年谜题,民间素有“9999间半”的传奇数字,但实则这座宫殿群的建筑数量始终处于动态变迁中。据2012年统计数据,现存古建筑数量定格在9371间。所谓“半间房”的玄机,实则源自文渊阁的特殊设计,这座藏书楼采用单层通体结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半间。
主讲人简介: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曾参与太和殿大修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担任《建筑结构学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多家期刊特约审稿人。代表著作有《太和殿》《故宫建筑细探》《故宫里的神兽》《故宫古建筑结构分析与保护》《故宫古建筑的结构艺术》等。代表论文有《紫禁城古建筑的传统防震方法》《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艺术》《〈周易〉思想对紫禁城古建筑营建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