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庄子真实的处境是深陷困境的,可用穷愁潦倒、微不足道来加以形容。但现实的困窘,并没有完全压倒庄子,他在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充满智慧的谈辩之中,获得人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庄子超拔于尘俗的生活世界,不断努力超越,追求高远的“逍遥”的精神境界,而后拥有了以开阔、宽容的心胸面对世间万物的“齐物”姿态,最终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了那个沉重的时代,在文化史上留下长久的影子。7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引驰主讲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讲坛“名人名典”系列第3季第7场讲座“庄子:尘俗的生活与超越的境界”。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是一个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据说充满了困窘与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生平不详的隐士,却以他深邃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陈引驰教授精辟地指出,庄子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子,是因为他那超越时代的观念和思想。庄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广阔,其精神世界丰富且超越了现实困境。当我们把庄子的思想与儒家进行对比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儒家更加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秩序重建,强调的是积极的进取精神,孔子围绕着的是“六合之内”的现实问题。而道家则更倾向于退隐和玄思,因此,庄子把目光投向了“六合之外”的哲学思考。
谈及庄子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其中,庄子拒绝楚王聘请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后世了解庄子性格与思想的重要依据。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庄子》一书时,会发现其中许多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这些故事更多的是寓言性质。关于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从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窥见一斑。庄子曾观察到一棵不成材的大树,因为无用而得以存活;而在家中,他看到一只不能叫的鹅,却因为无用而被宰杀。这些观察让庄子提出了“才与不才之间”的哲理。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在水边的故事同样充满哲理。“沉鱼落雁”的比喻,强调了不同物类的标准差异;而“濠梁之辩”则展示了庄子与惠子关于鱼是否快乐的争论,体现了庄子对世间万物相通性的信念。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达到心灵的自由。而齐物论则主张从高处看待世间纷争,承认差异与多元性。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庄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调节方法。陈教授建议人们不应仅用单一标准衡量成功,而应追求多层面的发展。
主讲人简介: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等。著有《庄子讲义》《中古文学与佛教》《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等,主编“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等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