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积极心理学:AI时代的教育期待[图]
创建时间:2025-07-09 15:51:53  |  点击:54  |  作者:胡品嘉/文 张展庆/摄

在AI浪潮奔涌而来的当下,我们愈发感觉到AI不断发展并融入生活各个方面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我们在享受AI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挑战。如何应对经济周期下行叠加AI替代背景下工作机会的减少?如何培育可以在AI时代安身立命的下一代?如何在诸多焦虑和不确定性中拥有满意的生活?7月5日,清华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彭凯平教授实验室主管张鹏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阅读阅积极”系列第2场“积极心理学:AI时代的教育期待”。

1.jpg

讲座伊始,张鹏便深入剖析了人的本性,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本质。在精神分析里,他指出了人们往往被过往的经历所困扰,或是因未能得到心中所渴望的而陷入心理困境。然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方面,人类天生具备合作与爱的本能,我们渴望为更大的群体服务,也是群居动物深植于基因中的天性;另一方面,人类内心充满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我们仿佛被未来所召唤,这种长期主义的视角,在父母为子女谋划未来的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鹏进一步阐述,学科理论的发展背后,实际上是对人性本质的不断探索。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是过去导向的,受过往经历所决定;行为主义则主张人是现在导向的,受环境刺激所左右;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认为人被自我实现所驱动;而积极心理学则提出人是未来导向的,被美好未来以及为群体服务的大爱所召唤,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性观。

2.jpg

讲座中,张鹏还提到负面偏差,作为人类在漫长进化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对我们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首先,人类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虽然惊人,但终究有限。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接收那些符合预期或我们渴望关注的信息,这种选择性注意机制,使得我们能够高效地应对外界刺激。更为显著的是,人类大脑对负面信息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一旦察觉到潜在的威胁或不利因素,便能迅速激活我们的防御机制,提醒我们及时规避风险。尤为有趣的是,尽管人类拥有意识控制的自由意志,但我们能够决定自己思考的内容,却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思考某些事物。这种思维的不可控性,进一步加剧了负面信息在我们心中的滞留时间。正是基于人类大脑的显著特点,我们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负面偏差。 

3.jpg 

主讲人简介:张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彭凯平教授实验室主管,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原理,积极教育,积极领导力,情绪识别及智能情感测试,空间环境与幸福感等。累计发表SCI/SSCI期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和内参报告三十余篇。担任Scientific Reports; 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