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称“老秦”,是一位工作在一线的真实法医,更是以笔为剑的悬疑作家——秦明,创作出备受追捧的“法医秦明”系列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中,主角亦名为“法医秦明”。这种真人、作家与剧情主角“三位一体”的奇妙关系,格外扣人心弦。6月21日晚上7点,一线法医、悬疑作家秦明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冷面’法医 人间‘暖医’——用阅读感悟生命可贵”。
法医学的根基,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世界上现存首部体系完备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诞生于公元1247年,由宋代名士宋慈精心编撰。而更为久远的考古发掘表明,秦朝时期的《封诊式》竹简,已对现场勘查与尸体检验制度进行了详尽记载,这一发现比西方最早的尸检记录早了逾300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死亡的避讳让法医这一职业长期笼罩在阴影之中。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激发了秦明创作一系列法医小说的初心:重塑公众对于法医这一职业的认知,彰显其与医生守护个体生命健康的不同使命——法医,是公民生命权、身体权与健康权的坚定捍卫者。
在讲座现场,秦明通过展示一系列对比鲜明的照片,揭开了影视剧中法医形象的“滤镜”。他揭示,现实中的法医并无佩戴蛤蟆镜、手提勘查箱的潇洒姿态,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平凡的面容,甚至在工作中显得颇为“狼狈”。命案现场的环境并非由法医来决定,而是取决于犯罪分子的行径。正因如此,对于法医而言,频繁地奔波于偏远山区、深入密林,早已成了常态。在过去,部分地区的解剖条件异常简陋,法医们不得不选择在户外或是殡仪馆的遗体告别厅内完成解剖工作。秦明分享了一些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曾有一次,他与同事在户外蹲着进行尸体解剖,连续六个小时后,两人的双腿麻木得几乎无法站立,同事更是被冻得鼻涕都凝结成了冰;另一次,正当解剖即将开始时,他发现当地的法医竟然不在现场,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对方是下山挑水去了。这一连串听起来仿佛段子的细节,虽然引得现场观众哄堂大笑,但同时也深刻地展现了法医职业背后的无尽艰辛。
尽管工作充满艰辛与挑战,秦明却依然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深厚的热爱。他幽默地称自己当年选择法医专业纯属“瞎猫碰上死耗子”。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护士,这个融合了父母职业特点的专业,却意外地成为了他的心头好。法医的使命在于让沉默的尸体“发声”,通过识别伪装现场、深入分析损伤机制、精心提取关键证据,一步步还原案件的真相。时至今日,虽然社会治安有所改善,命案数量及解剖尸体的需求下降,但法医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并未随之减轻。在互动环节中,一位自初二起便是秦明所著法医小说读者的青年分享道,自己刚刚参加完高考,正有意向填报法医专业。尽管秦明一直致力于增进公众对法医职业的了解,但他并未简单地鼓励这位青年,而是坦诚地建议,法医工作并非以“酷”为先,而是以“苦”为本,选择专业时,务必深思熟虑,全面考量未来的就业前景。
主讲人简介:秦明,安徽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第四届安徽省法医学会秘书长,安徽省自媒体联盟理事长、安徽省公安文联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获CCTV法治人物、华语原创小说年度作家、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春风IP奖等荣誉。其经典作品持续畅销十多年,著有法医秦明系列、蜂鸟系列、守夜者系列、科普系列。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剧播放量突破80亿,喜马拉雅有声剧总播放量超过3亿,作品被翻译到越南、泰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