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上映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哪吒的形象再一次火遍大江南北。我们现在熟悉的哪吒似乎总是一个“熊孩子”的形象,但在我国传统神话中,哪吒的形象和故事其实经过了多次演变,这位传奇人物有无原型?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3月16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怀明做客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宁波的小读者揭秘“魔童”哪吒的前世今生。
追溯历足迹,探秘哪吒起源
苗教授从最近的哪吒热潮讲起,列举了全国各地的“哪吒故里”“哪吒庙”等建筑,又以此为契机,详细解读了哪吒这一形象从古至今的演变。他提到,哪吒一词源自佛经,早期的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佛教护法神流行于中土,形象凶恶,威猛彪悍。到了宋元时期,哪吒的形象开始本土化,毗沙门天王演变为李靖,哪吒逐渐变成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少年形象,并增加了与父亲冲突的情节。
哪吒的故事能够广为流传则有赖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哪吒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个顽皮的“熊孩子”,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正义的少年英雄。“《封神演义》完成了哪吒形象的本土化,是哪吒从印度神转变为中国少年神的重要一步。”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9年上映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则将哪吒塑造成了一个善恶分明、勇于献身的少年英雄形象,回避了原著中的负面因素和父子冲突,对大众的哪吒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苗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向观众展示了从古至今哪吒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象征意义。
在变与不变间感受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发展
以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动画电影《哪吒》系列为例,苗教授分析了这部电影广受欢迎的原因,说明了现代创作者如何通过改编和创新,赋予哪吒新的生命力。《哪吒》系列电影以《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来,沿袭了《封神演义》的故事,保留了哪吒惹是生非的特点,保留了哪吒、李靖父子之间,哪吒、龙王之间的矛盾,但是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聚焦哪吒的成长历程,彰显了亲情的力量。“哪吒的形象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后还会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由此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苗怀明教授的讲座生动幽默,既有学术深度,又贴近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孩子们对苗教授口中的哪吒十分感兴趣:“我以前只知道哪吒很厉害,但今天听了苗教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哪吒还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为祖国的文化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