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是20世纪的一部文论经典。经典不仅体现在有理论上的创新,更体现在对时代的关切与责任。王国维虽在中年以后沉浸在传统经史地理研究,似乎与时代有所脱节,但他在青年时代一度行走在那个时代的最前列。而这部《人间词话》就是他在反思词史的基础上对时代审美思潮的拷问,并指引了他认为相对合理的方向,时代意义是《人间词话》的重要价值所在。3月29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主讲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讲坛“名人名典”系列第3季第3场讲座“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现代意义”。
彭玉平指出,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揭示了王国维在其生前共创作了三个版本的《人间词话》。首个版本可追溯至1908年至1909年间,当时这部作品首次与读者见面,连载于上海的“国粹学报”,跨越年度发表,成为《人间词话》的初版。紧接着,在1915年,王国维身处日本,因“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迁至京都,面对异乡生活且无固定工作与经济来源,他开始撰写稿件以维持生计,向“盛京时报”投稿。在此期间,他重新发表了先前所著的《人间词话》,经过进一步整理,将手稿融入其中,并将较短的几则合并,最终形成31则的篇幅,于“盛京时报”上发表,这标志着《人间词话》的第二次问世。从1908年出版直至1926年单行本发行,近18年的时间之内,《人间词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至1914年,才有一家报纸转载了其中几则内容,而1923年虽有一篇浙江人研究王国维的论文提及此书,但同样未引起较大反响。直到1926年,即王国维去世的前一年,《人间词话》以单行本形式出版,此时王国维已是国学大师,《人间词话》也随之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那么,王国维究竟是如何创作《人间词话》的呢?我们手头的稿本共有123则,而在发表时则为63则,此外还临时增补了一则。临时增补的原因在于,第64则的内容在手稿中不翼而飞,因此他在发表时不得不再补写一则。手稿中仅存63则,而“国粹学报”上却发表了64则,所以有一则可以理解为临时写的。那么,王国维在创作《人间词话》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首先,他对众多词集进行了细致的批点。他选取柳永、黄庭坚、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词集,逐一品读,每有感悟便加以批注,对诸多作品皆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其次,他致力于文献的辑佚,编纂了《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针对唐五代时期那些作品散落各处的词人,王国维将其作品汇集。正因这一过程需要广泛搜集与阅读,他在阅读的同时不断思考。再者,他还编纂了一部名为《词录》的词学目录学著作。此书完成后,大概90年其踪迹成谜。直至近年,通过华东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得知该书将在“嘉德拍卖”中出现,在拍卖之前,主办方邀请了数位专家对《词录》进行鉴赏。
主讲人简介:彭玉平,江苏溧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中国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著有《唐宋词举要》《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诗文评的体性》《人间词话疏证》《中国各体文学学史•词学卷》等多部专著。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歌故人心》《人间词话》《大写人生苏东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