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承载七千余年河姆渡文明基因与近代开埠通商记忆的港口城市,宁波的公共艺术体系已超越单纯空间装饰维度,发展为承载城市文脉的精神容器。2025年3月30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设计教工党支部党员黄小华同志在天一讲堂发表《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场域精神建构:历史基因解码与未来价值重构》主题演讲,系统阐释了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精神叙事功能。
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表征,其制度化发展可追溯至1959年美国费城颁布的“百分比艺术法案”。该法案以立法形式确立将公共建设预算的1%用于艺术创作,构建了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基础范式。其核心要素体现为空间公共性、在地符号转译、社会参与界面及文化叙事编码的四位一体结构。在宁波城市语境下,这种艺术形态更需实现天一阁藏书文脉、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文明、阳明心学思想源流等文化基因的视觉化转译。
黄教授阐析了公共艺术“场域精神”的理论框架,融合了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与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概念,其核心维度包含:社会象征系统的空间投射、文化资本的动态博弈、历史场所的共生性重构,以及批判性介入与集体认同的平衡机制。这种精神特质在宁波老外滩历史建筑群与鄞州区城市公共艺术集群的互文关系中尤为凸显——前者通过建筑遗存的适应性再利用实现历史文脉的层积式保存,后者以《梁祝・化蝶》等现代艺术完成传统叙事的空间转译。
在公共艺术的功能演进谱系中,黄教授阐明了从“权威象征”到“集体记忆”再到“人文关怀”的范式转型:传统雕塑作为权力符号的物化形态,城市雕塑对集体记忆的仪式化固化,最终演进为当代公共艺术构建的多维对话空间。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公共空间属性从单向宣教场域向文化生产场所的质变,恰如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人的一生记住两张脸,一张是母亲的脸,一张是城市的脸”的诗意表达,与美国建筑师沙里宁“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的论断形成跨时空呼应。
宁波的公共艺术实践已呈现出独特的演进轨迹:三江公园的《三江送别》雕塑通过公共艺术符号媒介重构宁波商帮记忆,天一阁《晾晒藏书》以范钦后人藏书的艰辛符号激活历史基因,宁波大剧院《大卫》雕塑通过与佛罗伦萨的时空对话构建两个友好城市的对话界面。这些实践不仅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视觉媒介转化,更构建起连接历史深度与未来向度的精神场域,为城市文化资本的可持续增值提供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