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这位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足迹遍布亚非诸多国家和地区,留下了无数传奇。而渡渡鸟,这一已灭绝的独特鸟类,也曾在地球上留下过它的身影。3月1日下午2点,社会科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语言学荣誉副教授Roshni Mooneeram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天一讲堂×人闻社课Glocal系列第19场“从中国到印度洋:郑和与渡渡鸟的奇妙故事”。
La Boutik Sinoi,宛如一座桥梁,象征着中国与毛里求斯之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关系纽带。随后,Roshini引领我们踏上一段关于渡渡鸟的历史探索之旅。在印度的渡渡鸟篇章中,一幅微型油画映入眼帘,这幅珍贵的艺术品出自曼苏尔之手,曾为贾汉吉尔王朝苏拉特宫廷的瑰宝,如今珍藏于圣彼得堡。而在布拉格的渡渡鸟故事里,Roshini展示了由罗兰·萨弗里精心绘制的杰作,现藏于牛津。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多样,更加深了我们对中毛两国深厚友谊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理解与感悟。
随后,Roshini缓缓展开了一段关于郑和的传奇叙述。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于1371年诞生于中国云南,原名马和,信仰伊斯兰教。少年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被明军俘获并遭受阉割,然而命运并未就此将他埋没。相反,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众的才华,成为皇子朱棣的得力侍从。后来,在明朝皇帝的委派下,他率领着规模宏大的舰队,开启了一场场雄心勃勃的海上远航。郑和的舰队,在1405年至1433年间,共进行了7次壮丽的航行。那是一支由300多艘船只、约280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队伍。舰队一路航行至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海岸。
随后,Roshini深入阐述了郑和远航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他的引领下,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固的外交关系,其中一些国家更是向中国进贡,以示友好与尊重。这场跨越海洋的交流,将非洲的长颈鹿、斑马等异域珍稀动物,以及东南亚的香料等奇珍异宝引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郑和的远航也极大地推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后世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郑和的成就与西方航海家达·伽马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在舰队规模与导航工具的先进性、使命目的的本质差异、处理外交关系的策略与方式、以及最终留下的历史影响与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点。郑和的远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篇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魅力。
主讲人简介:Roshni Mooneeram,社会科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语言学荣誉副教授,战略领导家。在非洲、亚洲、欧洲和英国拥有超过二十年的专业和领导经验。她集战略顾问、执行教练、促进者和演讲者等角色于一身,专注包容性领导力发展、转型与创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她与多个国际组织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以雇员和顾问的角色进行合作,支持全球的领导者和团队。她拥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获得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后殖民文学硕士(优异)和英语语言文学学士(一级)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