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律失常,可不是小鹿乱撞,而是咱们的“发动机”电路出了故障,这些故障,轻则心慌,重则致命。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没有之一。之所以说ta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健康杀手”。1月18日下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专家杜先锋主任医师,带领我们一起了解关于房颤那些需要知道的123。
杜先锋表示,房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6%,据保守估计,仅宁波市就有大约15万名患者受到这一病症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和长程心电监测设备(无创、有创)来诊断房颤。
在讲解过程中,杜先锋特别强调了房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提到,患有房颤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五倍之高,同时伴随着极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此外,房颤还可能加剧心力衰竭,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症状方面,房颤患者可能会经历心跳突然加速、头晕目眩、呼吸困难,甚至发生晕厥或摔倒的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自觉症状,这使得房颤更容易被忽视,增加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难度。
随后,杜先锋详细剖析了有关房颤治疗的几个常见误区。首先,他指出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认为房颤不需要早期干预。实际上,早期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其次,有些人误以为房颤只能通过药物进行管理。虽然药物在缓解症状方面确实有效,但它们往往伴随着多种副作用,并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老年人不宜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担心其风险高、安全性差。然而,事实证明,射频消融手术对老年人群来说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它作为一种成熟的微创介入技术,已经在大量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对左心耳封堵术与导管消融术的选择,杜先锋指出,首先两者治疗的侧重点有不同。消融更重视症状的表现,封堵重点在于预防血栓栓塞;两者是互补的治疗,不存在矛盾,对于既有症状又有高危卒中风险的患者建议完成两项治疗;存在经济支付困难的患者可以首先进行风险评估选择手术策略。
主讲人简介:杜先锋,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导师,宁波市高级人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心律失常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第八届委员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中国医师协会(CMDA)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等;美国纽约及德州心律失常中心访问学者。主攻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房颤一站式手术、心脏神经消融术、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治疗,个人手术量逾千例;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外宾门诊经验。发表SCI及中华系列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6部,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