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哲人,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二人的会见是先秦史上一个重要的场景,各种不同的记录中,孔老二人就不同话题展开,为后人所乐道。8月31日下午2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秉做客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讲坛“名人名典”系列第2季第7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哲人相遇”。
讲座开篇,郭教授介绍了开端时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孔子与老子。因为他们思想的不同,导致古代人对于他们的想象、描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从小到大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礼学,礼仪制度的安排,所以他的整个的状态就是这样一丝不苟,非常严谨的状态。老子就不一样。从年辈上来说,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前辈,要比他年纪大一些,当然从历史记载,尤其是像《史记》这样的记载当中,会发现老子的形象是模模糊糊的,飘忽不定的,尤其是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其实现在都是成问题的。
西方有一位在研究中国科学史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曾提到老子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记载了一段通过孔子之口对老子的评价。孔子表示:我对鸟儿的飞翔、鱼儿的游弋以及陆地兽类的奔跑都了如指掌,并且知晓如何捕捉它们——奔跑的兽类可用网罗,游弋的鱼儿可用钓线,飞翔的鸟儿则可用弓箭。然而,老子却与众不同,他犹如一条神龙,行踪飘忽不定,来去无踪,“乘风云而上天”,随时可能随风驾云直冲云霄。今日所见的老子,正是一位无法用常理解释与捉摸的人物,他超越了凡尘的界限,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超脱与神秘。这段描述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老子那令人捉摸不定、深远莫测的形象。
当周朝的礼乐制度开始分崩离析,处于“礼崩乐坏”的境况之时,老子便开始了对传统礼制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这种批判建立在他对周礼的深入理解和熟知之上,甚至比儒家创始人孔子更为透彻。这也就不难理解《礼记》中记载的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的故事了。通过这一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形成脉络,更能深刻体会到他思想层次的高深。老子的身份是周朝的守藏史,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馆管理员。他在周朝的文献宝库中浸淫多年,广泛阅读了各种典籍,甚至包括观测天象等任务,这也是当时祝宗卜史的职责之一。老子通过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领悟到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道理,即万物运行皆遵循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法则。这种认知成为了他对于“道”的理解基础。正如《神仙传》中所述,当孔子读书时,老子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礼书是圣人才能解读的,暗示孔子尚未达到这样的境界。“圣人可也,汝曷为爱读之”,这句话透露出老子对自身学识及境界的高度自信。因此,可以看出这两人的思想层次各有高低。在古代,祝、史、卜、宗这类人物地位显赫,他们的职责不仅限于主持祭祀,许多工作内容相互关联,彼此相通。《逸周书》中的《周祝》篇章里蕴含的思想,与老子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老子的思想正是源于这种观察天道、探究宇宙法则的传统,从中提炼出了“道”的核心规律——即循环、回归与反复的特点,这构成了他理论体系的基础。
郭教授提到,孔子对道家思想,尤其是对老子哲学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尊重。尽管孔子在其言论中并未直接提及老子的名字,但他对“强”的解读却透露出对道家核心理念的认可。当子路向孔子请教何为“强”时,孔子区分了“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其中,“南方之强”表现为一种宽容柔和的教育方式,并主张即使面对不义也不应回以暴力,而是要用道德来回应怨恨。孔子的这一观点与老子所推崇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老子认为,世间最为柔弱的莫过于水,然而正是这种柔弱,却拥有着征服坚硬的力量——正如水滴石穿;同时,水能够流向并填满所有低洼之处,这象征了一种谦逊和包容的精神。因此,孔子所说的“南方之强”不仅体现了道家的核心价值观,而且也成为了领导者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即能够放下身段,以谦卑的态度来赢得尊重。通过这样的分析,郭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儒家与道家在某些价值观上的共通之处,以及古代先哲们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共同追求。
主讲人简介:郭永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古文字学及先秦秦汉古文献研究。著有专著和论文集四部《帝系新研 :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金石有声:文献与文字断想》,学术普及著作两部《〈老子〉通识》《九个汉字里的中国》;负责或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老子》《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文献的整理编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