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7年,经历了丧子之痛的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一再挽留中,毅然决然地辞去相位。此后十年,他远离朝廷,在江宁安静度过晚年。退居江宁的王安石,在他钟山脚下的“半山园”中,虽然时常有经停此地的赴任官员前来拜谒,身边也不乏仰慕他的学子,但他的内心深处却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幻灭感所笼罩。6月1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林岩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阳明 安石”二王文化系列第2季第2场讲座“半山园里的王荆公——王安石晚年的江宁退居与诗歌写作”。
首先,林岩深刻探讨了王安石离开京城到江宁退居的历史背景。关于王安石毅然辞去宰相之职的决定,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来自其友人魏泰,他指出,这一抉择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党政因素,导致王安石周围一度信赖的人相继离去,而留下的人员虽忠诚可嘉,却往往才能平平,难以满足改革大业的需求。众所周知,变法的成功离不开众多能人志士的鼎力支持,王安石当时最为倚重的助手,非其子王雱莫属。遗憾的是,王雱于熙宁九年6月不幸英年早逝,这对王安石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中年丧子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是莫大的一种悲伤,这对于王安石来说这是他辞去相位很直接的一个动因或者契机。
随后,林岩细致阐述了王安石“半山园”名称背后的深意。据宋代文献记载,该园之所以命名为“半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恰好位于从京城至钟山路径的中点。更为引人入胜的是,园后矗立的“谢公墩”赋予了这片土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其旧居之后即为谢公墩所在地。这种与历史名相的奇妙巧合,无疑成为吸引王安石在此择地筑园的关键因素之一,王安石的博学多才与生活情趣,在他特为此景创作的一首诗中表露无遗。他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触自嘲,提到自己与古代贤相谢安不仅名字相近,而今就连谢公墩似乎也因这份奇特的缘分“转归”于己,进而幽默地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古老的谢公墩也要随着新的主人“改名换姓”呢?这是王安石比较幽默的地方。
接着,林岩深入描绘了王安石在半山园度过的暮年时光,这一章节历来为宋人所乐道。借鉴魏泰细腻的笔触,其记载颇为贴切。据其叙述,当王安石二次请辞丞相之位时,神宗皇帝内心实则万般不舍,力图以各种方式挽留。晚年的王安石一再向帝王表达出愿舍弃所有官爵,回归老百姓生活的坚定意愿,这份淡泊名利的心态,成为了他晚年最鲜明的写照。同时,这也映射出神宗皇帝对王安石非同寻常的器重与关怀,特许他在南门外七里、距蒋山亦七里的地方筑造宅第,此即“半山”名称之源。日常生活中,王安石偏爱骑驴悠游,离京之际,神宗皇帝特意赐予他一匹良马,遗憾的是,这匹马难以适应江南水土,没几年就死掉了,之后王安石改成了骑驴的生活方式。王安石的房间比较简陋,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围墙,从中不难看出王安石对物质享受的极度淡薄,这份超脱物欲的高洁情操,无疑是其人格魅力中最为闪耀的部分。
尽管王安石在人生的晚年选择了远离朝廷的喧嚣,但他的道德、文采以及深邃的学术思想,在江宁之地吸引了众多年轻学子的崇敬与向往。值得一提的是,在元丰二年,一位来自浙江的读书人韦骧,专程跋涉至金陵,只为拜谒王安石,并写了一首诗歌送给他,满溢着对王安石的崇高赞誉,几乎将他塑造为一个活生生的圣贤典范,彰显了王安石在当时知识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崇高的道德地位。
主讲人简介: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访问学人、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日本大阪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科特任准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央视《百家讲坛》《百家说故事》《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主讲人之一;湖北卫视《奇妙的诗词》特邀评委;深圳卫视《行见江山》主讲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诗文、宋元文学史、中国文章学、中国科举社会史。已出版《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诗路浙江》等著作;在《文艺研究》《文史哲》《中山大学学报》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