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为沟通我国南北水系的重要通道。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46项世界遗产。5月25日下午,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特别预热讲座《河海交汇、通济天下——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地理解读》。
张亮介绍道,本场讲座是在陈桥驿、斯波义信等前辈学者关于浙东运河和浙东开发史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历史地理学范式,结合河海博物馆前期研究部分成果,尝试较为全面地梳理大运河宁波段相关概念、主要河段、形成演变、基本特征,并简要介绍宁波的运河馆——河海博物馆前期研究中展陈体系的基本内容。
首先,张亮阐述了浙东大运河的概念,严格意义上的浙东运河是特指人工开挖的、连通自然河流的人工河道。根据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浙东运河包括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以及宁波三江口。鉴于河道的连贯性以及对传统浙东运河的定义,广义的浙东运河是指包含人工河道、自然河道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河道,是指从宁波镇海直至杭州的河道。
接着,张亮探讨了浙东运河宁波段与中国大运河宁波段。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的航道阐释为“浙东运河沿线,分布着浙东地区最为重要的县级单位。自西向东,萧山、山阴、上虞、余姚、慈溪、鄞县、镇海一路‘拱卫’运河穿越山谷、平原奔向大海。”关于浙东运河诞生与宁绍平原的早期开发,张亮表示“隋唐运河与京杭运河的出现,一般可以归结为统一政权下的军事需求、财税需求,而浙东运河的雏形,则发端于本土于越民族与中原南迁移民的生存需求”。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对东南沿海尤其是宁绍平原最近10万年以来的海岸线变化及其对早期居民的影响进行了整体研究。从地质年代角度看,最近十万年间对我国东部海岸线影响最大 的三次海侵就是星轮虫海侵、假轮虫海侵和转卷虫海侵。
随后,张亮对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的鲜明特性进行了阐述。作为大运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浙东运河宁波段不仅与其他河段共同承载着南北物资交流的重任,还因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架设起了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的桥梁,与浙东地区的社会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展现出三大核心特征:自然河流与人工渠道的并行互补、双轨运行机制以及顺应自然的灵活规划,集中映射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精髓。每一条自然江河(姚江、奉化江、甬江、鄞江等),都有一条或多条、一段或多段人工塘河与之相配。这种配置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堰坝和水闸,在人工河道与潮汐河道的两种选项中切换。
最后,张亮讲述了大运河的传承、保护及河海博物馆建设。
主讲人简介:张亮,宁波博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中国博协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协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浙东地区历史地理演变、不可移动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数字化等。先后参与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暂名)筹建,参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天一阁范式藏书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形成演进及驱动力研究》,浙江省文物局科技保护项目《天一阁天花彩绘智能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等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