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东海寻鲜——美味背后的海洋文化[图]
创建时间:2023-09-05 17:27:16  |  点击:372  |  作者:胡品嘉/文 黄旦怡/摄

面对壮阔的海洋时,我们总会忍不住发出惊叹。这神秘的蔚蓝色海域里,还潜藏着诸多文化的奥秘。尤其是在东海,这里的鱼虾每一口都带着江河与大地的味道,每一条都承载着山川、节气与人文的故事。当我们谈及这些海洋文化内涵时,实则是在探讨人与自然、食材与大地、漂泊者与家乡的深刻联系。9月2日下午,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王寒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文塑旅·文化里的城市”系列第5场暨“筑梦海洋 同迎亚运”专题讲座:东海寻鲜——美味背后的海洋文化。

f10de588-4f0a-4c0e-af83-a5393d5cb084.jpg

首先,王寒阐述了浙江的食鲜史。一万年前,浙江下汤出土的石网坠,是人类最早的渔具,证明史前先民能够进行网捕作业。其中蛤最多,这也表明井头山人的主食来自滩涂。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已经走向海洋,当时主要的肉食来源是水产品。文字记载揭示了古人吃海鲜的历史始于夏朝。

16c479eb278a (2).jpg

接着,王寒介绍道,古人吃蟹,有据可查的是从西周开始。《周礼》中记载了蟹胥,即梭子蟹做成的蟹酱,进贡给周天子食用。之所以不直接进贡鲜活梭子蟹,是因为路途遥远,不易保存。在古代,获取新鲜的淡水蟹远比海水蟹容易,故淡水蟹之名头,远在海蟹之上。明末张岱、清时李渔,是著名吃货,明显偏爱淡水的大闸蟹。古人心中的至味仍是湖河水产。为了保鲜,千百年来,渔民下海,大多载盐出洋,捕到鱼鲜,就地腌渍成鱼鲞。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了“冻眠”法术。梭子蟹一出水,用橡皮筋束住其双螯,放在冰水,让它处于休眠状态。

16c479eb278a (1).jpg

谈及东海海鲜为何如此鲜美,主要原因是季节与海域。海鱼的出生地、成长地,乃至海水的温度、咸度、深度、流速,都会决定一条鱼的品质。中国的四大海域形成了四大海鲜流派,渤海派、黄海派、东海派和南海派。南方的海水温度偏高、温差小,海鲜在南方海域的生长与繁殖速度更快,南方海鲜汇集出海的丰盛。北方海鲜则更加浓缩了海的鲜甜。海鲜的背后都是山川地理与人文历史。浙江岛屿最多的是舟山,其次便是台州。舟山群岛是浙江第一大岛,玉环岛是浙江第二大岛。舟山着重远洋捕捞,台州则是近海捕捞与水产养殖。王寒还特别强调指出,吃海鲜的三重境界则是:鲜美、肥美、甜美。

主讲人:王寒,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走过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出版著作《浙江有意思》《东海寻鲜》《无鲜勿落饭》《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等作品二十余部。策划出版了“浙江有意思”系列丛书12部。作品上榜各大好书榜,散文作品入选各种散文精选本。作品列入国家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的优秀作品目录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试卷阅读理解。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