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 泠泠弦音——鲁淑玲琴韵人生[图]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5:51  |  点击:8
    9月13日,“和乐之道”东方音乐美学赏析第91期暨甬上国乐名人沙龙第8期在宁波图书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宁波市古琴学会会长、浙江省古琴学会副会长鲁淑玲女士为嘉宾,由青年作曲家、天一国乐团团长柴昀喆担任导聆。沙龙以"泠泠弦音——鲁淑玲琴韵人生"为主题,鲁淑玲女士分享了她数十年来研习古琴的心得体会与艺术感悟,带领观众深入领略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活动最后,鲁淑玲与柴昀喆两位老师联袂演奏了古琴名曲《兰陵王》,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融汇琴韵与哲思的文化盛宴。
  • “友城拾光”室内乐四重奏音乐会第26期:瓦尔登湖与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图]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5:04  |  点击:8
    9月12日,“友城拾光”室内乐四重奏音乐会第26期在宁波图书馆天一音乐馆成功上演。本期音乐会以“瓦尔登湖与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为主题,由宁波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戴雨泓主讲,并与乐团演奏家徐嘉辰、周捷、石昊欢联袂献演。音乐会上,艺术家们精彩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等经典曲目,其深情的“如歌的行板”与“瓦尔登湖”的自然诗意交相辉映,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哲思的艺术空间。演奏者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切的感悟,完成了一场音乐与文学的巧妙对话,赢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 打雷前的闪光——上译回顾系列之尚华篇[图]

    发布时间:2025-09-02 10:19:15  |  点击:90
    最早听尚华,是在《巴黎圣母院》(法国1956年出品,上译1972年译制的内参)里,乞丐王克鲁班一个劲地喊“行行好”,意味却回回不同,那声音柔软悠长而充沛,弹性、底气十足,是润泽与鲜活的交融,是包容正邪、打通尊卑的一潭深水。1982年,上译译制了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路易·德费耐斯和布尔维尔的指挥家斯坦尼斯拉斯和油漆匠奥古斯丁分别归尚华和于鼎,没有上译的配音,这个片子恐怕会像热拉尔·乌里的其他影片一样,热一阵就让人淡忘了,此前,乌里和德费耐斯、伊夫蒙当搭档的喜剧片《疯狂的贵族》经长影译制(孙敖、陈汝斌主配)公映,几乎没有反响。《虎口脱险》堪称80年代上译做工考究精细之最,年逾花甲的尚华在此使尽浑身解数,“血压上升到190”,愣是成就了他毕生的巅峰之作。奇妙的是他的音色,竟在此显出一种放任轻狂的曼妙劲儿,如同越陈越醇的佳酿,又透着种水灵与油彩,真如片中指挥先生说的,“铜管乐队声音要亮一点,像打雷前的闪光!”如下几段,读者诸君大可用来练练嘴皮子:“这个作品要按我个人的理解,奏得还不够慷慨激昂,要慷慨激昂!梆……铛,现在,见鬼,呢……就象温吞水,好像不错,其实很糟,很糟!回到第十七小节,好,...
  • 七夕主题民乐演奏音乐会[图]

    发布时间:2025-09-02 10:11:41  |  点击:52
    8月29日晚,正值中国传统七夕佳节,宁波图书馆音乐馆内流光溢彩、琴声悠扬,由宁波丝绸之路艺术团带来的七夕主题民乐演奏音乐会在这里倾情上演。演出伊始,乐团以古筝、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奏响与七夕相关的经典曲目。婉转的旋律中,读者观众仿佛置身于牛郎织女星河相望的浪漫传说,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诗意与深情。《梁祝》《采莲》《花好月圆》等曲目接连上演,或轻柔婉转,或热烈奔放,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整场演出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段关于传统文化的温情旅程。许多读者表示,通过民乐的演绎,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七夕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音乐中找到了与传统节日的精神共鸣。演出间隙,艺术团主理人章英老师介绍了各个乐曲与乐器间的背景和由来,与现场读者观众热烈互动交流。大家近距离交流乐器演奏技巧,分享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气氛温馨热烈。演出结束后,艺术团还为现场读者观众送上了艺术团纪念唱片作为此次参加活动的纪念礼品,可谓诚意十足。读者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互动让人倍感亲切,不仅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更让传统音乐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此次七夕民乐专场音乐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宁波图书馆在推广传统音乐...
  • 宁波籍音乐家樊祖荫的故事[图]

    发布时间:2025-08-25 10:23:57  |  点击:95
    8月22日晚,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三楼天一音乐馆·视听室举办“长歌未央,宁波籍音乐家樊祖荫的故事”。本期沙龙,沈炜老师将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这位从宁波余姚走出的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的艺术人生。樊祖荫先生(1940年-2025年)是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创作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其代表作《猪儿喂得肥油油》曾被收入小学音乐教材,广为传唱。他深入民间采集多声部民歌,出版《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等多部重要著作,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建设做出卓越贡献。本次活动将通过黑胶唱片赏析、嘉宾讲述等方式,回顾樊祖荫先生的艺术生涯与音乐成就,致敬这位为中国音乐事业奉献一生的宁波籍音乐家。
  • 两代青衣——上译回顾系列之女角群像篇[图]

    发布时间:2025-08-05 09:48:17  |  点击:150
    1981年,西德影片《英俊少年》风靡一时,然而,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片中给少年海因切配音的竟是李梓。用经过修饰的女声给男孩配音是上译的传统,极端的例子数日本片《我两岁》(市川昆导演),初为人母的丁建华给片中的太郎配音,奶声奶气的小孩独白至今犹在耳际,但早在1950年儿童节,一部名为《小英雄》(原名《团的儿子》)的苏联影片在中国公映,这是上译第一部翻译片,给片中少年凡尼亚配音的是上译第一代配音演员姚念贻。张同凝和卫禹平是上译的夫妻档。张同凝的嗓音成熟仁慈,配端庄高贵的角色极是贴切,她最令人难忘的角色是[王子复仇记]里的王后,一种从容态度始终笼罩在慈母情怀里,50年代的上译,除了张同凝,想不出还有第二个人能够配出王后葛楚德表面的宁静和内心的煎熬之间的矛盾和摇摆,她在母子对话这关键一场戏里就其对人物的情绪掌控程度而论,丝毫不处下风,即使边上站着孙道临。姚念贻和张同凝属于老一代上译旦角行当里的青衣,无论就自身素质还是角色要求而言,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纯正的古典气质。70年代后期上译年轻一代涌现,青衣一派人才济济,另一方面,随着译制片逐渐西化和题材的多样化当代化,古典作品有淡出银幕之势,纯粹的青衣也须有...
  • 传奇音乐人韩贤光和他的《蒙娜丽莎的眼泪》[图]

    发布时间:2025-07-29 09:54:06  |  点击:167
    7月25日晚,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音乐馆举办第77期“胶流——华语经典歌曲赏析沙龙”,聚焦传奇音乐人韩贤光及其代表作《蒙娜丽莎的眼泪》。活动特邀资深音乐策划人沈炜担任嘉宾,带领观众深入剖析这首90年代金曲的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沙龙中,沈炜从歌词隐喻、旋律编排及时代影响等多维度,解读韩贤光如何将古典美学融入流行音乐,赋予歌曲深刻哲思。现场通过黑胶唱片播放原声,还原经典音质,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华语乐坛黄金年代。本次活动吸引众多音乐爱好者参与,不少听众携带珍藏专辑交流分享。
  • 上译回顾系列之杨成纯篇——苍白的燃烧[图]

    发布时间:2025-07-08 15:20:37  |  点击:158
    7月7日的“上译回顾系列”的主题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名角杨成纯。他的腔调,有一种难以抗拒的现代性,毋宁说,是一种在中国大大超前了的都市气质,它自有爆发和燃烧的一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又是神经质的,时常被一种惨淡的光影围绕,显出一层乏力和孤寂,有时候又吻合着一种信仰层面的虚无与病态。1976年,在[蛇]里,杨成纯就有一个早期的成功角色——迪克·博加德扮演的英国陆军情报局的二号人物菲利普·贝尔,“我家的族徽是斗篷和短剑”,下面这段是五角大楼里贝尔的陈说,其实是一出双簧,所以听上去有些心不在焉故作轻松,很是见出杨成纯的节奏匠心:“我在土耳其工作的时候认识他(弗拉索夫)的,看上去他,他这人有点脆弱,我安排几次类似这样的会面都,都显得很随便,他总有点怨气还有点,悲观,失望,可是当时我还不敢相信他的那种,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念会这样荡然无存,只觉得他是个可用的人,总之,我想还是像常说的那样,让他瓜熟蒂落为好,所以我把情况转给了你们,还有这张无聊的相片。”1986-87年间,杨成纯出任过短期的上译厂长,这以后没多久,他举家移居美国,据说一直在一家华人电台供职,再无音讯。算起来,苏联影片[战争与和平]里...
  • 《哪吒闹海》中的宁波人文故事胶流[图]

    发布时间:2025-06-30 09:14:19  |  点击:162
    6月27日晚,“胶流——华语经典歌曲赏析沙龙”第76期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音乐馆·视听室举行。本期沙龙以“《哪吒闹海》中的宁波人文故事”为主题,特邀音乐策划人沈炜担任嘉宾。活动最大亮点是使用传统胶片放映机,为现场观众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部1979年的动画经典。沈炜深入解析了影片与宁波的深厚渊源。他指出,神话中的“陈塘关”原型被考证为明代浙直总兵驻地定海关(今镇海老城),影片中的东海场景艺术化地映射了镇海的海防历史与民间传说。此外,沈炜还介绍了导演阿达(徐景达)与宁波的血脉联系,其母亲为宁波严氏家族成员。这场特别的胶片放映,不仅让观众重温了经典动画的艺术魅力,更在机械光影的流转间,引发了对影片背后宁波地域文化基因的思考与共鸣,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致敬。
  • 从肖邦到《钢琴家》——音符中的灵魂独白[图]

    发布时间:2025-06-24 14:35:36  |  点击:174
    6月20日晚,“从肖邦到《钢琴家》——音符中的灵魂独白”主题讲座在宁波图书馆天一音乐馆举行。现场盛友宁通过钢琴演奏与影像解构,揭示二战烽火中音乐的力量。主讲人盛友宁深度解析肖邦三首经典如何成为电影叙事密码:第一,《升c小调夜曲》——战火中电台中断的旋律,五年后重生为希望宣言;第二,《g小调第一叙事曲》——废墟中令纳粹军官落泪的“人性武器”,印证舒曼“花丛里的大炮”之喻;第三,《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片尾华沙重建蒙太奇里轰鸣的民族凯歌。讲座现场,盛友宁还演奏这三首钢琴曲,当《叙事曲》高潮段落奏响,观众见证音符如何刺破敌我对立。讲座同步披露幕后秘辛:导演波兰斯基借童年集中营经历冷峻还原历史,影帝布罗迪减重14公斤以指骨凸起的手演绎饥饿琴声。“艺术无法阻止战争,却能守护人性尊严。”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让在场数名观众在琴键轰鸣中触摸到民族抗争的灵魂刻度。
  • 曹家有女——上译回顾系列之曹雷篇[图]

    发布时间:2025-06-03 09:16:31  |  点击:227
    曹雷(1940-)幼时,见识过民国范儿,初入小学,曾作演讲《我要当演员》,父亲曹聚仁代笔的稿子里有“我要我哭人也哭,我笑人也笑”之句。60年代,毕业于上戏的曹雷在影片[年青的一代]饰演林岚,跟温锡莹演的林父有不少对手戏,长居香港的曹聚仁先生看片后赋诗“娇唤爹娘恍若真”,痛陈别离之苦。文革中曹雷因病转业,以内参片[罗马之战]开启配音生涯,到80年代,她更译制导演了[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靡菲斯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60余部影片,其工作笔记日后整理出版,题为《远去的回响》,该书的自序,借用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质量》里一个饿死的鞋匠对手艺的自许,抒发她对配音一行的情怀:“这可是艺术!机器制鞋的大公司尽做破烂儿,一点自尊都没有。”说到嗓音条件,曹雷在永嘉路群芳中不算出挑,她之动人,靠的是她沉入戏中和人物共存的劲头,以及声腔中无时不在散发的知性(家学余韵)魅力,然而,她那根植于戏剧表演学养的念白功底,在寒碜的80年代“西片引进”视野里,也并无太多施展余地,她在“魅力人声”里坦陈,自己一度成了类型化的“皇后”专业户,幸好她的配音生涯里,尚有她和英格丽·褒曼、凯瑟林·德纳芙和松...
  • 卢国沾,万里长城永不倒[图]

    发布时间:2025-05-30 16:33:36  |  点击:226
    5月23日晚,"胶流——华语经典歌曲赏析沙龙"第75期以香港词坛巨匠卢国沾代表作《万里长城永不倒》为主题,音乐策划人沈炜带领观众重温经典旋律背后的家国情怀。作为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铿锵词句与磅礴旋律,唱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卢国沾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武侠气魄与民族大义熔铸于歌词创作,成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作品。本次活动将通过音视频资料展播、创作背景解读及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度剖析歌曲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再现改革开放初期港乐文化的时代影响力。沈炜深耕音乐产业二十余年,曾策划多场大型音乐文化主题活动。届时他将结合卢国沾的创作历程,解析歌词中的隐喻手法与家国叙事逻辑,并分享粤语流行音乐黄金年代的文化生态。活动现场还将设置经典片段合唱环节,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音乐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 “友城拾光”室内乐四重奏音乐会:书香枕千年,四弦绘江南——听《宁波故事》[图]

    发布时间:2025-05-20 09:30:05  |  点击:250
    5月16日晚,宁波交响乐团“阿拉四重奏”在宁波图书馆天一音乐馆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弦乐四重奏音乐会《宁波故事》,通过"港、调、味、景、人"五大篇章,用跳动的音符勾勒这座千年港城的文化基因。这场融合传统戏曲、本土民歌与现代交响乐的艺术盛宴,将带观众穿越千年海丝之路,聆听宁波的江河湖海与人间烟火。音乐会以"宁波港"开篇,《水在说》的潺潺弦音与《海霞组曲》的磅礴旋律,再现了"大运河出海口"千帆竞发的壮阔图景。当小提琴奏响浙江非遗《马灯调》的欢快节奏,"宁波调"篇章以越剧《梁祝》的缠绵悱恻、《采茶舞曲》的灵动跳跃,展现江南水乡的文化肌理。在"宁波味"的市井画卷里,《卖汤圆》的童谣与《渔光曲》的悠远相映成趣,《杨梅红了》则以跳跃的音符描摹四明山间的酸甜风情。音乐会的匠心编排处处彰显文化交融:既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与四明山歌的时空对话,也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对奉化桃源的现代诠释。压轴的"宁波人"篇章,《青青的小草》以清新旋律致敬平凡坚守,《情深谊长》则用彝族民歌元素,呼应宁波作为...
  • 甬歌悠扬——宁波民歌的魅力与现代传承[图]

    发布时间:2025-05-12 11:14:45  |  点击:275
    5月10日晚,“和乐之道”东方音乐美学赏析第90期暨甬上国乐名人沙龙第7期在宁波图书馆天一音乐馆举行。活动以“甬歌悠扬——宁波民歌的魅力与现代传承”为主题,特邀宁波市文化馆研究馆员范翱鹰与青年作曲家柴昀喆联袂分享。范翱鹰以“扎根乡土,唱响时代”为主线,讲述田野采风与创作心得。她以获奖作品《阿拉村里的巧匠郎》为例,展现如何将甬剧小调《三反十二郎》融入现代民歌,传递匠人精神,并强调方言与时代融合的创新路径。柴昀喆则从东方美学“和”的理念切入,解析宁波民歌中音声协奏与自然人文的和谐之美,并分享其在中韩音乐项目《沧海长风》中用传统乐器融合多元文化的实践。
  • 幕后通才——上译回顾系列之毕克篇(下)[图]

    发布时间:2025-05-06 09:22:58  |  点击:302
    5月5日的文化沙龙主题继续围绕“上译回顾系列之毕克篇”的主题。上译通才数邱、毕,进入上世纪80年代,毕克凭借其声音的厚度和密度,角色的宽度和深度,成为上译无可争议的头牌生角。那么,有没有让邱、毕两位比试一番的机会?有,上译配过两版《简爱》(70版和44版),乔治·斯科特和奥逊·威尔斯这两个罗切斯特分别由他俩担纲,译制时间70版是1972年,44版是1976年。照西方电影史的评价,70版在44版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中国的情形恰好相反,其中的关键,必在邱岳峰的鬼斧神工,两相对比,邱版完胜。当然,毕克后来涉足译制导演领域,这也许是邱岳峰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所以,影迷视角里,不如就供奉着这两尊神在声音的殿堂里。不过,另一个例子,却可以证明毕克的厚积薄发。上译配过两版的还有英国影片《孤星血泪》,前一个46版(大卫·里恩导演)译制于56年,后一个74版是79年译制,有意思的是,两版里匹普姐夫铁匠乔,都是毕克所配,细加比较,可看出20年间,他技艺上多方面的精进,且看匹普进城化身为上流人物后和乔重逢一场戏,乔手里一顶礼帽不知如何安置,闹得匹普甚为不悦,匹普的室友朴凯特请乔喝咖啡,乔不得体的表现也让匹普感...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