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的文化沙龙主题是上译回顾系列之毕克篇。上译通才数邱、毕,进入上世纪80年代,毕克凭借其声音的厚度和密度,角色的宽度和深度,成为上译无可争议的头牌生角。那么,有没有让邱、毕两位比试一番的机会?有,上译配过两版《简爱》(70版和44版),乔治·斯科特和奥逊·威尔斯这两个罗切斯特分别由他俩担纲,译制时间70版是1972年,44版是1976年。照西方电影史的评价,70版在44版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中国的情形恰好相反,其中的关键,必在邱岳峰的鬼斧神工,两相对比,邱版完胜。当然,毕克后来涉足译制导演领域,这也许是邱岳峰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所以,影迷视角里,不如就供奉着这两尊神在声音的殿堂里。
不过,另一个例子,却可以证明毕克的厚积薄发。上译配过两版的还有英国影片《孤星血泪》,前一个46版(大卫·里恩导演)译制于56年,后一个74版是79年译制,有意思的是,两版里匹普姐夫铁匠乔,都是毕克所配,细加比较,可看出20年间,他技艺上多方面的精进,且看匹普进城化身为上流人物后和乔重逢一场戏,乔手里一顶礼帽不知如何安置,闹得匹普甚为不悦,匹普的室友朴凯特请乔喝咖啡,乔不得体的表现也让匹普感到丢脸,两个电影对这场戏都不吝笔墨,两个乔的台词虽有出入,但听毕克道来,人物惶惑不安的内心刻画,后者远胜前者,尽管前者属于影史经典,后者只是一部反响平平的电视电影。
大器晚成的毕克,在文革后迎来事业高峰。转折点是1977年上译经手的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的巨片《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为拿破仑(法国著名演员比尔·蒙地饰演)配音的毕克,显露出非凡的可塑性,爆芝麻一般迅猛的吐词,孩子气和神经质、军事天才和政治低能儿的混合,外加充沛的精力和瞬间的直觉,统统浓缩在一张嘴里,电影开始,劈头盖脸就是拿破仑的理想自述:“但愿我能象我的后人一样看到诗人们描述我的情感、思想和言谈!”接应的是孙道临代言冈斯的一句:“我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