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宁波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倭豆。倭豆是啥豆?
蚕豆花很多人都没看到过
毕竟这个词放在外地,恐怕蛮多人都要打一个问号?一看豆子,这不就是蚕豆吗。那就要告诉你一件事,小小一粒豆,在宁波人的生命中可以说必不可缺。
它是谁?谜团重重的倭豆
蚕豆,在宁波偏偏叫做倭豆。那么问题就来了?全国那么多地方,为啥就宁波“搞特殊”,让蚕豆有了另一个身份。
19世纪西方人画的蚕豆科普画
关于倭豆的名字问题,朱彰年、周志锋等学者在《阿拉宁波话》中引用了明末清初鄞县方志《敬止录》的说法,认为倭豆是豌豆的音变,可豌豆在宁波明明叫蚕豆、荷兰豆啊?别急!书中还说了老底子宁波先民见到蚕豆时就称呼其为胡豆、豌豆,“豌” “胡”说多了就讹变成了相近的“倭”。
再究《敬止录》,它的作者高宇泰也是不容易,尽力说明这两种豆类的区别。他说两种豆子都是国外引入,宁波人常混称。在明中叶,宁波倭乱严重。蚕豆成熟时节尤甚,渐渐大家就把“豌” “胡”叫做了“倭”。
明中叶倭寇扰乱中国图
那为什么豌豆没有音变呢?查阅《鄞县通志·博物志》和有关农书,豌豆易遭病,蚕豆产量高一些,因此,蚕豆(倭豆)常用作饥荒赈济,老百姓更熟悉些。既然蚕豆有了倭豆专称,那么“蚕豆”的名字就给了豌豆。另外还要说明的是,早期传入宁波的豌豆只有白豌豆和赤豌豆两种。
白豌豆和赤豌豆
只有白豌豆叫做罗汉豆,我们现在见到的绿色豌豆叫做青荚或大荚豌豆,他原产于地中海地区,荷兰人在乾隆时引入中国台湾。民国时,绿豌豆开始在宁波种植,迅速成为优势种。自此,绿豌豆独享“蚕豆、罗汉豆、荷兰豆”之名。
它很重要!因为每逢大事都有它
倭豆在宁波的岁时节日中那可是相当重要,可谓是豆类一哥,先说春节前后,春节前,宁波人一定要“祭祀灶王菩萨”,忙忙碌碌之中一定要吃炒倭豆。不愧是“廿三祭灶,倭豆咬咬”。
炒蚕豆,宁绍一带称为茴香豆,可见大家十分喜爱
到了正月,每户人家都要走亲访友自然要备些点心、水果和炒货,炒倭豆正是“炒货”中的上品。立夏时节,天气逐渐转热,宁波人对这个节气非常看重。
如今宁波人也不太吃莙荙菜了
宁波人在立夏时节的风俗非常隆重。除了让很多家长、老师和小朋友极其重视的一年一度拄蛋大赛、蛋套蛋兜选美大赛之外,宁波人还要称人,用老式秤和一个大竹筐把人的体重称出来,还得把每年的体重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种有利于减肥的习俗的一定要保留下来。至于吃的东西,各种日常能吃的蛋拄完后得消灭光,老派人家还要去买软菜,也就是北方人口中的甜菜,宁波人口中的“莙荙菜”。脚骨笋也是必不可少,而且一定要吃两条,寓意脚劲十足。
这个时候,倭豆又要出场了,作为配角,倭豆可以沿豆缝切开,然后和莙荙菜起羹,做成“莙荙菜豆板羹”。当然,倭豆也是有成为主角的自尊的,它可以拉上糯米、咸肉等做成倭豆饭。这是一年之中,倭豆最为“闪光”的时刻。除却这些时节,别忘了!它还可以炒一炒,放兜里想起来咬一颗,一路走来一路咬,陪伴我们度过整个童年。
“明州往事”是宁波图书馆推出的地方文化推广栏目。自2015年9月18日推出以来,已出推文144期。栏目聚焦宁波地方史中少为人知的“冷知识”,并着重关注宁波当代社会发展史。近年来,它推出的宁波玻璃厂、贤庠盐场、宁波天花防疫史、假山新村的“假山”考、宁波舞厅发展简史等推文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喜爱。2021年,该栏目获得全国图书馆优秀新媒体创新服务案例评选(公共图书馆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