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探古蜀,巧手铸文明。9月20日下午,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三楼艺术鉴赏空间内座无虚席,一场以“当童年巧思遇见古蜀文明”为主题的“风帆少年”活动在此举行。余姚市梨洲中学学生卢煜少作为特邀嘉宾,向小读者们分享了他复刻三星堆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传承。
从“考古小白”到“文物匠人”: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卢煜少的创作灵感源于去年暑假的三星堆博物馆之行。面对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等神秘文物,他不仅用画笔记录下袖口纹路、神树枝桠等细节,更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深入探究三星堆文明的铸造工艺与历史背景。今年“五一”假期,他仅用5天时间,以硬纸板、陶泥、泡沫板等材料,复刻出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金面铜人头像等8件三星堆经典文物,最小作品仅8厘米,却将文物细节精准还原,连青铜器的“沧桑感”都通过特殊处理得以呈现。
“原以为动物造型最简单,没想到陶猪才是最难攻克的关卡。”卢煜少指着掌心大小的陶猪笑道。为还原陶猪圆润的肚皮,他反复调整陶泥比例,甚至尝试用烤箱“人工快干”替代自然风干,最终在多次失败后突破技术瓶颈。这种“考古式创作”精神,让在场读者惊叹不已。
博物馆里的童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卢煜少对历史的热爱始于儿时频繁的博物馆之旅。父母常带他穿梭于全国各大博物馆,从《史记》《上下五千年》到《山海经》,他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创作灵感,用双手“重现”历史。
这种跨领域的创造力,源于卢煜少对知识的渴求与家庭的开放教育。他的母亲透露,孩子从小通过听历史故事、观察文物细节培养专注力,甚至在复刻三星堆文物前,已系统学习过青铜器铸造、考古探方等专业知识。卢煜少则坦言:“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它藏着传统节日、人文科学的智慧,看见多少历史,就能看见多久后的未来。”
少年志向:从“手工达人”到“考古追梦人”
活动现场,卢煜少表示他的终极梦想,是考上四川大学考古系,成为专业考古工作者。“现在很多发掘工作在室内进行,不用担心晒成‘小黑炭’。”他幽默回应关于考古艰苦的调侃,更以“抢救性发掘”的专业视角,展现对行业现状的深刻理解。正如卢煜少所说:“文物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让它们‘活’过来。”
活动结束后,许多家庭久久不愿离去。6岁的一位小朋友抱着复刻的青铜纵目面具模型兴奋地说:“我要像哥哥一样,把历史捏在手里!”家长李女士则感慨:“孩子从卢煜少身上看到了坚持与热爱的力量,这种榜样教育比说教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