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恰逢父亲节,《秋帆乐话,如是我闻》第137期与父亲节有关,贺老师专门聊聊父辈们曾经热爱过的俄罗斯民歌及苏联歌曲,开场抛出了有关“父辈们的历史听觉”话题——“1949年后,新中国政治上向苏联一边倒,导致文化上也向苏俄东欧靠拢,这种局面维持了10年,直到中苏交恶后外来文化基本断绝才告段落。而俄罗斯民歌及苏联歌曲,在50年代成为流行歌曲里的上品,也植入到父辈的精神世界里。30年后,父辈们少年时代的流行歌曲却成了我少年时代刷存在感的佳品,帮我抵御了港台流行歌曲的影响。我的童年时代,在象山半岛的滩涂边,父亲牵着我的手散步的时光,让我完成了启蒙,他常常唱起低沉的歌,其中就包含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本期沙龙,最先听的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各种名版,有黑人男低音保罗·罗伯逊1958年卡耐基音乐厅的告别演唱会现场,有50年代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的男低音亚历山大·维德尼科夫在美国RCA公司发行的唱片里的录音,也有苏联亚历山大洛夫红旗歌舞团的男低音哈利托诺夫领唱的电影片段,以及斯义桂先生的中国版。当然,谈到此曲尚需探询作品的原创作者及将其唱红的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男低音夏里亚宾录于1928年的历史录音。接着大家又一起欣赏了《苏丽珂》《傍晚的钟声》《草原》,其中尤其以50年代问世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最为大家熟知。此曲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而作。1957年9月年经歌曲译配家薛范中文译配后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大众知晓。这次带来的是歌曲的原唱者弗拉基米尔·特罗申的原始演唱录音。
1901年左右,一首民歌《三套车》(词作者列昂尼德·特瑞佛列夫,曲作者不可考)流传开来,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沙龙里集中聆听的是1967年莫斯科大剧院男低音斯布科左夫的演唱、香港雨果公司发行的由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格卢波基及有大熊之称的德籍俄罗斯犹太男低音里波夫的演唱,把沙龙范围推向高潮。贺老师最后说,“我认为:俄罗斯民歌真正好的,是折射出空间的博大空旷而铸就的苍凉感的那部分,曲意缓慢沉重,象征苦难的望不到边,而整个20世纪的一部苏联史,即是俄罗斯人的苦难史,苏联时代大批粉饰太平的歌曲(如电影《幸福的生活》插曲《红梅花开》)不但没有价值而且有害,这是需要上升到历史高度予以看待的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