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尚华,是在《巴黎圣母院》(法国1956年出品,上译1972年译制的内参)里,乞丐王克鲁班一个劲地喊“行行好”,意味却回回不同,那声音柔软悠长而充沛,弹性、底气十足,是润泽与鲜活的交融,是包容正邪、打通尊卑的一潭深水。
1982年,上译译制了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路易·德费耐斯和布尔维尔的指挥家斯坦尼斯拉斯和油漆匠奥古斯丁分别归尚华和于鼎,没有上译的配音,这个片子恐怕会像热拉尔·乌里的其他影片一样,热一阵就让人淡忘了,此前,乌里和德费耐斯、伊夫蒙当搭档的喜剧片《疯狂的贵族》经长影译制(孙敖、陈汝斌主配)公映,几乎没有反响。
《虎口脱险》堪称80年代上译做工考究精细之最,年逾花甲的尚华在此使尽浑身解数,“血压上升到190”,愣是成就了他毕生的巅峰之作。奇妙的是他的音色,竟在此显出一种放任轻狂的曼妙劲儿,如同越陈越醇的佳酿,又透着种水灵与油彩,真如片中指挥先生说的,“铜管乐队声音要亮一点,像打雷前的闪光!”如下几段,读者诸君大可用来练练嘴皮子:
“这个作品要按我个人的理解,奏得还不够慷慨激昂,要慷慨激昂!梆……铛,现在,见鬼,呢……就象温吞水,好像不错,其实很糟,很糟!回到第十七小节,好,再来……不!先生!您又说话了!好,别走神儿了,你这个人真爱嚼舌头……我排练的时候不许任何人在场,除了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的曲作者)是例外……杀了你我也不开口……少校先生,我想拖时间,不不不,我不是想拖时间,我说,我全告诉你,那是十一月十六号星期一,我和让·皮埃尔少校有个约会,其实他是亨利中士,他的真名叫马歇尔……我说过别毛手毛脚的别毛手毛脚的……亲爱的,我是说过你和我不一样,老实说我跟你的的确确是不一样,扶我一把……放文明点,你放文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