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期乐话,也是天一音乐馆十周年之前的最后一讲,贺老师带来的话题围绕贝九展开。他认为,贝多芬九首交响曲里,八完成于1812年,九动笔于1822年,其间10年,他搁置了交响曲创作。贝九(OP.125)是晚期作品,其冥想、沉思、内省气质,以及集大成式音乐语汇,需要与乐圣其它晚期作品(晚期钢奏、弦四)一起来打量。贺老师认为,真正的欢乐是一件严肃之事,而乐圣借音乐向神传递心声,并得到回应,尘世的喜悦必得到神的恩泽洗礼,方才能够且有资格惠及众生,所以,没有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跨过万水千山,没有经历地狱、炼狱的救赎、锤炼,欢乐的得到必然是肤浅的。
这一期讲座贺老师谈了贝九的创作史及作为文化事件的演出史,并且谈了富特文格勒的全部19个录音在音乐史意义和文化史意义,他总结道,对于人类来说,这部作品首先是对过往的总结,对过去的一种回眸,然后才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漫长的演出史和接受史当中,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已经具有了一种继往开来的意义。贝九指向一种集体的意识,为尽可能多的人谱写,在这样的精神引导下,将不同的人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情感共同体,或者说一个人类的大家庭。
贝九因其在乐圣创作里的里程碑意义,因其所蕴含的理想主义色彩与人类之爱的呼唤,因其篇幅浩大,和庆典合拍的庄严气象,因其在历史之中穿越来去自如、舍我其谁的格调,因其在指挥巨匠手里所呈现的普适性,他已经成为音乐文化范畴里的普世价值的代表,以至于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启示,一次凝聚,一次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