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他们,把“非遗”做成一门学问
创建时间:2024-11-22 12:00:42  |  点击:200  |  作者:天一云读

阔别三年,李子柒回归了!

回归首秀推广中国非遗技艺,连更三条视频,在国内外各大平台掀起热议。更新的三条视频分别展示了中国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蜀锦、绒花。

其中首条视频中的非遗技艺“雕漆隐花”,赋以“紫气东来”和“麒麟回首,万事不愁”的寓意,尤为惊艳,让中外网友大饱眼福,也了解到中国这一古老的技艺。

410dd1ed-918c-4d37-8e3e-b7e035f17b1a.jpg

我国非遗文化历史悠久,灿烂纷繁。说到非遗的守护传承,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被忽视,他就是冯骥才。冯骥才先生是作家,更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他数十年风雨兼程,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撰写了大量有关非遗保护传承的文献,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759d43e4-ab91-4b61-a34d-ac2d7f31c536.jpg

本期“天一云读”聚焦中国非遗与民俗文化,从文字与图片中感受千年非遗的魅力,了解那些已变化的和已消逝的民俗文化。

1. 木版年画

cedca445-cfeb-42b8-b7ff-4286f80c0ccb.jpg

杨柳青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布于天津、江苏、山西、河南等几十个个产地。冯骥才先生认为,年画承载着中国人最朴实最鲜亮的生活情感。为了保护这份文化遗产,从2001年开始,他就开始了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工作。他还为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撰写了《探访缸鱼》一文,收录在《古艺》一书中。

53de7acc-ab5b-49ab-8064-9ad32ad25b17.jpg

《古艺》

冯骥才 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6264-7

索书号:I267/22468

民间艺术生在民间,民间是民间文化生命的土地。只要大地不灭,艺术生命一定会顽强地复兴。

本书是冯骥才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全书共收录25篇文章,真实记录年画、彩塑、手抄竹纸、剪纸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同时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

2. 秦腔

5b6cf314-f76a-4fb4-ab41-416f749d5376.jpg

秦腔,又称“陕西梆子”,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秦腔浑厚、浓郁,贴近生活,关中人唱秦腔,写秦腔,他们的个性与文化都凝聚在秦腔当中。

73eed49d-ceaa-4102-b5b0-7dc1dd897d08.jpg

《秦腔》

贾平凹 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6515-0

索书号:I247.57/224

《秦腔》无疑是贾平凹最知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秦腔》是贾平凹写故乡的作品。他说:“《秦腔》这本小说,是写我最熟悉的、和我有直接生命联系的东西。”他以故乡棣花街为蓝本,写他最有感情的村人和村事,写出大时代变革下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和迷茫。《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3. 敦煌莫高窟

00cdc.jpg

敦煌拥有近2千年历史,敦煌莫高窟现存的700多个洞窟内遗存有公元4-14世纪一千年间的历代壁画,以及大量代表着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最高水平的造像和彩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眼越千年,一步一春秋,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让代代世人能够有机会去感受灿烂敦煌的魅力与不朽。

d505daae-724c-4db5-a559-d2b36f805cb8.jpg

《灿烂敦煌》

樊锦诗、赵声良 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7176-2

索书号:K878-49/9V5

本书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合作撰写,融数代敦煌人的智慧于一炉。一百多幅图片,从外国的探险家到中国的敦煌人,从雕塑到壁画,直观呈现魅力敦煌,是一本极佳的敦煌科普向读物。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

4. 漆器

ed0d.jpg

大漆工艺的历史就更加悠久了,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大地更是孕育了中华漆艺的首次高峰。漆器造型精美,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从先秦到后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发展出了有各自特色、风格各异的漆器技艺。

4d807c0f-c1f9-4452-93d3-88dbf847bdbc.jpg

《继往开来:中国漆艺传承与发展巡展作品选》

杨佩璋主编

本书收录了参加“中国漆艺传承与发展巡展”的优秀艺术家作品,参选的漆艺作品从十里红妆到食具、屏风,工艺流程从剔红、彩绘到髹饰、擦漆,针对传统漆工艺不同类型的制作流程作出了概述和阐释。

书中大致梳理了中国漆艺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荆楚大地孕育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漆艺高峰。从先秦到现当代,漆艺发展经历了高潮和低谷,各个时代都发展出了各自审美、风格各异的漆器技艺。

5. 传统民俗与乡土文化

本篇要介绍的是民国时期的民俗与乡土文化。鲁迅写儿时去绍兴东关看“五猖会”是全县最盛的会;茅盾写去社庙赶“香市”,祈神赐福、借佛游春;老舍写北京的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大家劳动终岁,快乐过年。但随着时代巨变,中国传统民俗与乡土文化正在经历不断变化与消逝。

4db3cd3a-8103-431d-a33c-e150957c3d31.jpg

《故乡的原风景》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994-6

本书有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等名家对民俗风情、家乡亲朋、儿时乐土、美食游戏的回忆;同时,也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习俗和风貌。鲁迅先生回忆儿时去绍兴东关看五猖会;茅盾赶“香市”;沈从文端午观灯等等,这些文字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情和民生状态。在这些散文大家的指尖下,或调侃,或诙谐,或温情,或留恋……流淌出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字后面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首次阅读电子书的读者请使用登录账号:nbtsg  登录密码:123456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