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军”》 杜永新 摄
在山城重庆,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肩上扛着短木棒,爬坡上坎,靠肩膀和体力吃饭,被重庆人称为“棒棒军”。这个随特殊地域和时代特色应运而生的劳动者群体,用辛劳和汗水在城市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也为重庆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随着城市和物流交通的飞速发展,据2011年重庆市社科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重庆主城区的棒棒军群体已开始趋于消失。“棒棒军”数量由顶峰时超40万人锐减到如今不足2000人,且以老年人居多。
而类似于棒棒军的小人物们还有很多,他们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的在喧闹的菜市场挣生活;有的在城市之外的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有的则深潜于大地5000米下的矿山深处……
文字与光影记录下这些小人物的众生相。本期“天一云读”让我们以这些小人物为视角,去感知一个个鲜活生命背后的时代变迁与世道人心。
《最后的棒棒》
何苦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7076-2
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2014年1月从部队转业之后,作者何苦走进了重庆市渝中区自力巷53号,与棒棒们同吃同住一年。尝尽酸甜苦辣,用笔触和镜头,记录“山城棒棒”这个特殊劳动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现状。2016年,由他自编自导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上映,豆瓣评分9.6。
解放碑自力巷53号生活着众多的棒棒,他们各有各的“生活麻辣烫”。书中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讲述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山城造就了棒棒这个职业的诞生,也见证了这个职业的消亡。
《在菜场,在人间》
陈慧 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9955-9
索书号:I267/24411
在菜场,看见最鲜活的人间,看见生命本身的力量。
在菜市场摆摊的十八年里,陈慧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有相熟的乡邻、常来的顾客,也有隔壁摊位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现在,她将日常所见化作真诚的记述,把市井百态、红尘温暖,和一个个平凡生命的庄严与贵重,通通写入这本《在菜场,在人间》。把烟火人间的热热闹闹、挨挨挤挤,把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带给每一个读者。
《微尘》作者陈年喜评《在菜场,在人间》:“陈慧的文字充满了原生的味道,自由、自然、自得,文字与生活形成了浑然、平行,无缝对接。菜场也是大人间,低处的写作,为我们在风尘里点亮了一盏灯!”
《微尘》
陈年喜 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7200-2
索书号:I267/22890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陈年喜
还记得陈年喜么?2021年他的首部非虚构故事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让大家认识了这位矿工诗人,矿山爆破工这一行业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这一行业的劳动者,走遍荒山野岭,在烟尘和轰鸣中谋生,工作艰苦又危险。正如陈年喜本人所说:“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微尘》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劳动者的星辰》
范雨素,郭福来等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763-5
索书号:I267/23797
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证时代的众生百态
育儿嫂、布展工、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生活着许多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爱好文学的工友。他们大多住在皮村或附近,在城里工作,业余从事写作。本书选取了皮村九位工友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真挚、朴素,展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呈现出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
范雨素《“北漂”们的日子》讲述90年代在北京旧货市场见到的众生相;郭福来《工棚记狗》《工棚记鼠》描写工友们在工棚里逗流浪狗、抓老鼠的故事,再现了务工者的城市生活;施洪丽《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讲述自己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笔触大气豪迈,就像四川火锅,麻辣鲜香都在里面沸腾。还有徐克铎、苑伟、王成秀、李文丽、万华山等,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证时代的众生百态。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林小英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271-4
索书号:G527/13
一部多角度展现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的田野调查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