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在这样的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祝愿天下所有人安康长寿!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宁波也有自己的端午节传说。相传,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潜藏着一条猪婆龙,常兴风作浪,吞食百姓。武官黄晟为保护黎民,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4月24日,猪婆龙又出来作孽时,手持长剑,纵身跃入姚江,与妖龙搏斗,英勇牺牲。明州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年端午,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黄将军神灵呵护。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宁波的端午是怎么过的,那么就让我们吟着粽子童谣,看看有“宁波味道”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吧。
【吃粽子】
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绑脱壳,白糖一剁,咕嘟咽落……相信在许多宁波人的心中吃上一口浓郁的碱水粽,才算是过了端午!宁波的端午粽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宁波人用的是老黄箬壳(毛竹壳)或用青竹壳,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状。宁波人最爱的粽子口味,是软糯粘口的碱水糯米粽和豇豆粽。煮熟后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
【插艾叶挂菖蒲】
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的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有的人家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
【宁波人的“五黄六白”】
宁波有句老话,叫“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宁波人喜欢吃“五黄六白”,这种老底子的传统现在已有所淡化,但在宁海、余姚及宁波市区,不少家庭仍保留着吃“五黄六白”的食俗。“五黄”指黄瓜、黄鱼、黄鳝、黄蛤、黄梅。各地稍异,因地制宜,只要是五样“黄”字头食物即可。“六白”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或白酒、白蒜头等)。民间认为,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
【龙舟竞渡】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宁波古属“于越”,是端午节龙舟竞渡发祥地之一,1976年在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这件文物证明,龙舟竞渡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在于越已盛行,如今的龙舟竞渡始于古代于越。宁波具有江河湖泊优势条件,如东钱湖、姚江、奉化江、甬江等,龙舟竞渡习俗一直风行。
【佩香袋】
端午节小孩们会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制作虎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浓情端午,“粽”享欢乐,愿大家都能度过一个,文明、平安、健康的端午假期,端午安康!
【本期团员介绍】
陈玟颖 惠贞书院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