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其中越剧排名第二,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起源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前身是浙江嵊泗一带唱形式“落地唱书”,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了。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艺术特色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的脚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越剧表演以优美、细腻、纯朴、儒雅见长。
越剧经典剧目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五女拜寿》《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等。
经典的诞生:第一代越剧《红楼梦》
越剧版《红楼梦》是中国戏曲电影及《红楼梦》影视作品中最经典制作。1962年摄制完成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该片仅在1978-1982年间,票房高达2亿多元(当时的票价仅为2角/张,观众人次超过12亿),这部影片,迄今为止是中国放映次数最多、拷贝发行最多的戏曲电影。编剧将厚厚的一百二十回“辛酸泪”“荒唐言”浓缩在短短的“读西厢”“别琪官”“笞宝玉”“葬花”“焚稿”“哭灵”等两个小时演出中,以最精炼的语言和表演,表达了原著《红楼梦》主线木石前盟的爱情。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
还有最经典的那段“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个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个是“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自此,《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
越剧新样貌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从先秦萌芽期到汉唐百戏、宋金院本、元杂剧及明清传奇,传统戏曲发展出近400个剧种,其中越剧相对年轻。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曾说:“昆曲与话剧是越剧的奶妈。”越剧能够在100多年时间里走向全国、深入人心,完成蜕变,离不开艺术家们的守正创新。今年,越剧在老牌综艺《中国好声音》呈现,以新时代的视听手段展现百年越剧的无穷魅力,是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越剧艺术继续绽放魅力的又一创新。
在《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舞台上,观众除了能听到优美流畅的唱段、看到丰富多彩的流派和行当外,还能看到百年越剧艺术的新时代再创造。新生代越剧演员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唱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惊喜。
【非遗介绍官】
陈新 德培小学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