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少年话非遗 Vol.9: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
创建时间:2023-06-19 09:30:49  |  点击:14207  |  作者:天一朗读

梁祝文化_画板 1 副本 2.jpg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梁祝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

640.jpg

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2006年,通过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的积极协调,浙江省宁波市等四省六地联合申报,“梁祝传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故事

梁祝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与梁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两人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深爱梁山伯,但梁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个女子。后来,祝英台回乡,梁祝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台不断借物喻意,表达情谊,梁山伯忠厚淳朴,不解其故。祝英台无奈,只好谎称家中有一妹妹,品貌与自己相似,愿意替梁山伯做媒。等到梁山伯去祝家提亲时。不料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追悔莫及。后来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积劳成疾,又因思念祝英台,一病不起,不久身亡。祝英台出嫁途中,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之下,风雨雷电大作,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坟中,同穴而死,风停雨霁,梁祝化为蝴蝶,翩翩起舞。

640 (1).jpg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

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它第一次记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故事”。

640 (2).jpg

梁祝故事在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可是它在民间至少流传了六七百年以上,天南地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宁波府志》里面就有梁祝故事的来历,《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其他故事也与流传相似。

640 (3).jpg

1997年,有关单位在宁波高桥施工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从各项发现来看都与梁山伯生活的年代和身份相符,加上附近百姓世代都坚信此地就是梁山伯的长眠之地。

640 (4).jpg

被发现的梁山伯墓有两座,几乎是并列的墓冢,左边是一座一墓双碑,前面的横碑刻有“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

640 (5).jpg

从宁波梁祝传说的内容来看,既有梁祝爱情的传说,又有梁山伯清官的传说,还有梁祝“前世”和“身后”的传说,充分体现了传说的整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鲜明的“发源地”标志。

【梁祝风俗】

宁波作为梁祝传说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梁祝文化积淀,不仅留下了众多与梁祝相关的地方故事和习俗,而且至今沿袭在每年春秋两次的大型梁祝庙会等民俗。2007年,宁波鄞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

梁祝庙会。梁山伯庙的特色为春秋两次的庙会。民间亦俗称梁祝庙会,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一(相传梁山伯的诞日,民间简称春季庙会)至初七和八月初一至十六(相传梁山伯寿终之时,民间简称秋季庙会) 。民间传说八月十五这天,祝英台要回祝家渡娘家探亲,香火特别旺,烧香的女性特别多。每次庙会持续10多天时间。

640 (6).jpg

梁山伯庙的梁祝婚恋信仰。宁波地区有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梁山伯庙去烧香,拜拜多情祝九娘。少年夫妻双许愿,不为蝴蝶即鸳鸯。”因此,年轻夫妻到梁山伯庙祭拜,已成宁波地区人们的普遍行为。

梁祝爱情文艺作品的展演。每年定期举行的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个体不定期的信仰祭拜活动以及大量承载梁祝生死恋情信息的文艺作品在民间的传播,从不同层面构成了具有巨大磁力的宁波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空间,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表达心中的愿望,接受其熏陶,该文化空间所表现的婚恋观念无形之中模塑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

640 (7).jpg

这种以追求婚姻幸福为目的的文化空间,在中国具有唯一性,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梁祝流传】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以其永恒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获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国内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

640 (8).jpg

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640 (9).jpg

【梁祝艺术】

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样式来表现这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640 (10).jpg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640 (11).jpg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曾说:“为什么我们古典传说最受欢迎的是《梁祝》呢?因为它不仅是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这就表示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并为之奋斗的。”

640 (12).jpg

正如周总理所言,《梁祝》真正打动人的也许并非凄美的爱情传说,而是这份属于中国人的希望与理想。直到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诞生于1958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那融在乐曲中的滚烫热情,依然会穿越了时空温暖着我们跳动的心脏……

640 (13).jpg

【梁祝价值】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人民大众按照自己的情感愿望不断对它衍化、丰富,创造出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桥段。与故事原有基本情节化装求学、同窗情深、合冢化蝶构成了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核的经典传说。哀婉处,花木衔恨;悲喜间,彩蝶双飞。它是民间的、传奇的,又是唯美的、诗意的。它是爱情绝唱,却蕴含多重内涵,触及人性中许多最美好的东西,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所共有。虽山转水移、时空变换,仍美丽依旧、光彩照人。
      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世代传颂。

640 (14).jpg

《梁祝》是中国的传说、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经典。

【非遗介绍官

王望舒.JPG

王望舒,鄞州第二实验小学 四年级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