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是宁波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这样评价它:“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越窑青瓷吧!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
越窑是我国最著名的瓷系之一,成功烧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因此,它被称为“母亲瓷”。越窑青瓷的窑火从东汉开始燃烧,历经六朝、隋、唐、五代、北宋,直到南宋初年才停止燃烧。东汉时的越窑青瓷还处于“启蒙”时期,还保留着原始瓷器的烙印,又历经几个朝代,越窑青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唐朝。唐朝时的越窑青瓷,胎体细腻紧密,器表十分光滑,釉色多为青色、青黄、青灰色等,如冰似玉,釉层十分均匀,光泽度很高,有“千峰翠色”的传奇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莫过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秘色瓷,是中国陶瓷家族中最神秘的一员,宋人赵德麟曾在《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瓷是只有皇族可以用的瓷器,也是最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秘色瓷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色、浅灰色、青绿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有“类玉”“类冰”、“千峰翠色”的美誉。
那么越窑青瓷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
第一步:取土。
第二步:淘洗,除去杂质。
第三步:捣练,以增加瓷土的粘性。
第四步:拉坯,因青瓷器物一般以圆形为主,故以前为使坯胎圆整及提高效率,制坯时常使用一种简单的具有机械性能的工具——陶车。陶车又称陶轮,下有立柱,上有一块圆形木板,将瓷土放于木板之上,然后转动木板拉坯成型。
第五步:修坯,修坯的目的是为了让器物更加完美,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增加部件。
第六步:刻花,在器物基本定型后,要在坯体上刻上各种纹饰。
第七步:上釉,就是在器物内外上一层玻璃质的薄层。
最后将这些上好釉的器物放入窑炉中焙烧。这样,一件越窑青瓷就做好了。
位于宁波慈溪的上林湖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之一。上林湖越窑连续续烧造了一千多年,一直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而贯穿整个越窑历史的窑业生产,为我们留下了近200处窑址,其分布之紧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
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与扶持,越窑青瓷的研究、发展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进步,2007年和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先后正式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越窑青瓷"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非遗介绍官】
周乙麟 红梅小学六年级